1.受到父亲的影响。文中说到她的爸爸非常的倔强,刚毅,这或许会或多或少地对爱丽丝的性格有影响。
2.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爱丽丝的家庭条件十分贫困,她不能通过自己改变生活,对于一个没有知识的舞女来说,她如果想要改变生活的话,就只有沦落下去,而这又是她不愿意做的。认识了丰太郎之后,她知道丰太郎是唯一能够改变她的生活和命运的人,所以她把全部的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不能依靠自己改变命运是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
二、强者的悲剧性:不能坚定自己的意志
《高濑舟》中喜助这一形象是很多先行研究的重点,在这里我将喜助看作是与他弟弟相对的强者的形象。相对于弟弟,喜助既在生活上给予他照顾,承担了支撑一个家的责任,在精神上,也是弟弟的依赖。失去了双亲的兄弟俩,哥哥喜助的形象在弟弟心目中自然也是很高大的。然而作为强者的喜助,他的悲剧性就源自于不能坚定自己的意志。当弟弟自杀时让哥哥把刀拔出来,喜助听了这些话后,看到弟弟的表情和眼神,终于被弟弟说服了,替弟弟结束了生命。正当他把刀拔出来的时候,被邻居看到,误以为是他杀死了弟弟,就报了官,导致最后被流放。如果不是听从劝说,帮助弟弟自杀,喜助也不会被误会杀人,也不会被流放。虽然被流放这一事件结果喜助自己认为是非常好的结果,但是背负了杀人的罪名的喜助,在精神上和社会舆论中也一定会感到压力。我认为,喜助的悲剧性就是在于没有坚定自己的意志。一开始喜助也是要找医生求助的,但是最终还是向弟弟妥协了。如果他坚定意志找邻居帮助,或者找医生来救人的话,就不会被误会,也不会被流放了。而喜助不能坚定自己意志的原因,也有如下几点:
一、身份的原因。作为江户时期下等阶级的群众来说,其本身就有一种奴性,在幕府和武士领导的社会中,遵守命令已经成为底层人民潜意识中的一个行为习惯,当群众被别人命令要做什么的时候,出于奴性,不得不做。而当弟弟以命令的口吻和喜助说话时,喜助是处于被命令的状态,出于奴性,他没有坚定自己的意志,造成了之后被流放的结局。
二、客观环境的原因。面对弟弟的自杀,喜助的内心一定是非常纠结的。面对这样一个突发状况,没有父母为榜样,没有受过教育的喜助可以说是内心上受到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作为一个正常人,看到弟弟的痛苦,面对弟弟的恳求,难免会犹豫。即使在现代,不堪忍受疾病痛苦而自杀的人也有很多。而面对患病的弟弟,每天看到自己的亲人饱受病痛的折磨,内心肯定也是非常痛苦的。既希望弟弟能够不再忍受痛苦,又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弟弟免受痛苦,这对于作为哥哥的喜助来说,无疑也有非常大的心理压力。这种矛盾中,不能坚定自己的意志是可以理解的。
《舞姬》中,丰太郎是和爱丽丝相对的强者形象。丰太郎作为接触到西方文明的近代知识分子,深深地感受到日本旧制度的落后,同时又不能改变这种落后状态,虽然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但内心深处仍然残存着封建意识,我认为,这是他与爱丽丝的爱情演变为悲剧的根本原因。我们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丰太郎的潜意识中还有封建意识的残留,这也是导致他的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在对于爱丽丝的爱情方面,他一直在为自己找借口,甚至在文章的最后,还把责任推卸给自己的朋友相泽,这是在逃避他不敢真正面对的自己。或许爱丽丝和他之间的感情,就是在他初到国外孤独寂寞的一个安慰剂,能让他的精神上的到满足。最后他不能带爱丽丝母子回日本,是因为他从心底里就不想承认爱丽丝的地位,其原因分为两方面来论述:
从爱丽丝的方面来看,爱丽丝的身份地位比较低,上文已经论述到,这是丰太郎抛弃她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丰太郎的角度来看,身为政府工作人员的丰太郎,是不可能和外国人结婚的。这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从小就听父母的话,工作后听上司的话,使得丰太郎形成了一个隐忍的性格,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耐忍勉強の力”,而这种性格的人,是不会在短时间内冲破这种束缚的。即使他看到了国外的优秀之处,感受到了自由的风气,内心里有想要改变的愿望,然而让丰太郎真正去打破传统的束缚,完全以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这又是不切实际的。这就是丰太郎的潜意识中封建意识的残留。而这样一种性格的人,他是希望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熏陶,通过与爱丽丝的交往,他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在达到目的之后,回到日本的丰太郎,还会是以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这是必然的。而无论是背叛爱丽丝,还是封建意识的残留,这都源自于丰太郎的意志不坚定,也就是性格的原因。如果丰太郎能够坚定意志与爱丽丝在一起,或者坚定意志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他和爱丽丝的爱情不会是这样一个悲剧。
三、结束语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两篇文章中弱者的悲剧性都有身份的悲剧性和性格的悲剧性,而性格的悲剧性又是由身份造成的,这无疑是作者写作的目的之一。作者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描写,间接表达对幕府统治的抨击,对于正处于近代转形期的日本来说,无疑是有其教育目的的。而对于强者的悲剧性,都是由于意志的不坚定,《高濑舟》中哥哥喜助的悲剧性前文已经论述,《舞姬》中丰太郎的悲剧性则是由于封建意识的残留,这都是有其文化根源的。作者想要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达到反对幕府阶级统治、反抗封建的官僚制度、反对阶级体制、提倡人人平等的目的。这是与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的。
参考文献:
[1]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日]清水茂「エリス像への一視角」[J]日本近代文学日本:日本近代文学会(13),15-22,1970-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