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以草根化的大众关注为其主要诉求,而微时代的受众其需求更加主动化,并且,受众的主体普遍存在较为年轻化的特征,这部分年轻受众在微电影的影视内容、影视题材等方面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质,同时,微电影的观影方式与传统的大银幕截然不同,微电影既可以在网络主动式观看,也可以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主动式观看,观看形式更加轻松开放自由。微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即继承了电影与广告的双重基因,微电影的商业化亦摒弃了传统广告的煽动性、说教性以及倾诉性等简单粗暴的做法,演变成更富艺术气息,更具观赏性,内容与形式都更加新颖,在商业微电影之中可以最大化地舒发情感并可以与受众形成更佳的互动体验,于润物无声之中将商业信息与品牌理念广泛地传播出去的方式。12微电影在目前仍存在着过度迎合受众与内容同质化等影响微电影发展的较为严重的问题,此外,随着盈利模式的不断开拓以及商业化的适度植入,微电影将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 三、微电影的美学价值分析 (一)美学价值的表象 微电影时代的到来,最大程度地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为传统电影美学带来了莫大的挑战,微电影种类繁多,有的搞怪、有的惊悚、有的故事性极强,但更多的则是幽默成份占据主要内容的微电影,种种表象无疑都令观众获得了某种程度或生理或心理上的满足,在感官与情绪掳获刺激的过程之中,微电影也实现了其既定的美学价值。透过碎片化的兴奋点的逐步刺激令观众不断累积快感,最终达到由感官而情绪的微妙的由点及面的变化,将微电影的主题在短短的数十分钟乃至数十秒钟内向受众表达完毕,这对任何一位成名的导演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微电影是基于下里巴人的自由审美,下里巴人的"意识大银幕化"以及"情节碎片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进步的一种表征,审美也一跃而成为大众欣赏艺术的普遍行为,这种"大众审美"在电影艺术的美学价值衡量中第一次占了上风。 (2)深度审美 无论影视大工业时代是否已经来临,微电影中的审美的对于经验与传统的继承依旧十分重要,由影视等继承而来的形式对于微电影的深度审美仍然必不可少,内容与形式的平衡和并重仍然至关重要。针对微电影作品的经验审美已经转变为体验审美,对影视作品的"静观其变"也早已经转变为"沉浸入其中"的深度代入感与参与感,不仅要令观众感受微电影中人物的独特体验,甚至还要令观众能够在意识之中去深度地触碰作品中的意蕴,实现微电影作品与观众灵魂的交流,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价值所无法与之同日而语的。无论微电影带给观众的是快感的体验,还是震惊的体验,抑或仅仅只是一种大众意义上的围观,抛却娱乐性、泛艺术性而外,微电影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带给观众情感波动之余的深度思考,由"有点意思"转变为"有点意义"才是微电影深度审美的终极诉求。 (三)后现代主义的审美分析 当审美发展到后现代主义,美学价值也开始了大纵深式的深度挖掘与变迁,无论是康德的主体客体与时空,还是黑格尔的现象本质与偶然必然,抑或是弗洛伊德的有无意识与自我本我,都成了后现代主义扬弃的对象,即便是魔幻类影视兴起时所倍受推崇的萨特式的真实非真与舁化非舁化,在后现代主义面前都成为了反对的对象,更不要提索绪尔的语言言语与能指所指等结构主义符号了,后现代主义倡导一种轻量级的艺术化理念,即艺术的直指人心的顿悟式的快热化反应,微电影本就缺乏电影长片的情节的足够时长的烘托与尽情的渲染,但却要求达到甚至超过电影长片的顿悟式的快热化反应,这显然是对微电影艺术提出了更髙的要求。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要求微电影带给观众更好的即视感的意境与韵味,由此可见,审美对艺术的探索永远没有终结。 结语 微电影是影像艺术发展进程中的一小步,然而却是人类影像艺术由形而上的殿堂还俗而为草根艺术的一大步,微电影虽然被主流艺术视作艺术末端,但是,微电影却有着其他任何殿堂级艺术所不具备的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在不远的将来,这种貌似草根的艺术形式还将因其群众基础而登堂入室,成为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微电影是微时代微生活的微艺术,随着碎片时间被微电影越来越多的占据,微电影最终必将大行其道,一个融艺术、商业、文化于一体的微电影时代的跫跫足音已骤然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