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前赤壁赋》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历来以哲理、诗情、画意相互融合见称。深入欣赏这样的名篇,必须对其思想内容准确把握。本文从苏轼的人生哲学层面来分析《前赤壁赋》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前赤壁赋》 苏轼 人生哲学 《前赤壁赋》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历来以哲理、诗情、画意相互融合见称。深入欣赏这样的名篇,必须对其思想内容准确把握。 愈是优秀的作品,愈存在巨大的解读空间。前人对该赋主旨有着多种不同理解。宋代晁补之《续离骚序》:“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明代杨慎《三苏文范》引文征明语:“言曹孟德气势皆已消灭无余。讥当时用事者。”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评语:“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清代乾隆编《唐宋文醇》评语:“盖与造物者游,而天机自畅。并无意于吊古,更何预今世事?”上列怀古、讽今、遗世、畅游四说,是前人对该赋主旨的不同理解。 对此,今人亦聚讼纷纭。一种看法认为,主旨是咏物寄慨,阐述人生哲理。如“旷达”(王水照《苏轼》)、“空漠”(李泽厚《美的历程》)等。另一种看法认为:主旨是托事寓情,抒写贬谪心情。如“豁达”(牛宝彤《三苏文选》)、“苦闷”(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讽今”(朱靖华《苏轼新论》)等 。 其实,今人的两种看法是可以相互融通、并行不悖的。历来普遍认为,苏轼思想融合了儒家的人世,道家的避世,释家的超世。三者原有矛盾,但苏轼却以外儒内佛、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了起来: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以释家的智慧调整心态。据苏辙为苏轼撰写的墓志铭中说:贬谪黄州后苏轼“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关键原因在于,“他往往以对现实有意的忽略和弃置乃至于鄙视,去抵制来自各个方面对自己的迫害”。这时苏轼已经基本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也是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中受到普遍认同的人生哲学,简言之,就是李泽厚所说的既希望“兼济天下”、建功立业,又希望“独善其身”、远祸避害、归隐江湖的“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随着具体环境的变化、不同,这种人生哲学中儒道释的比重可能此消彼长、有所变化,其感情基调也会相应有所变化(试比较《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大江东去》和《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其间区别可以真切感受得到)。苏轼在黄州期间的退隐思想,已经不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参见李泽厚《美的历程》)。 我们从本文的感情线索谈起。一般认为,本篇的情感线索从“乐”到“悲”,然后再到“乐”,就感情基调而言,这种笼统的说法大致是可以的。但是仔细体味便可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往往“乐中有悲”,“悲中有乐”,绝非某种纯净的感情。主客对答是赋体中的传统手法,主与客往往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作者虚拟主客对话,目的是将具有矛盾统一性质的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感情形象、充分表现出来。下面结合文本,对此作一点具体分析。 第一段在简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后,描绘月下泛舟赤壁的乐事以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但是美景、乐事中有潜台词在:这种美景引发的不是豪情壮志,而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出世之想;月下吟诵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表达的是对美人、理想的渴望、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烦闷不安。乐中有悲,且儒家道家思想均融合其间。
第二段是第一段的进一步发展、拓展。“饮酒乐甚”明明白白点出“乐”字,“扣弦而歌”凸显行乐之态,主人所歌,歌的体裁为骚体,歌的内容“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明明白白正是思忠君用世而不可得、而呼唤美政理想的儒家思想。吹箫的“客”是理解歌词内容的,所以把这一方面的感情加强,用箫声倾诉出唱歌人内心的哀怨。可见此段仍然是“乐中有悲”,而且是“主客同悲”,“心有戚戚焉”。“苏子悄然”者,似乎“主人”虽然心中乐中有悲,而并不曾体会得到,不过借助于虚拟发问,引起下文,借主客对话把复杂的思想、感情充分铺陈、展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