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论《牡丹亭》故事情节的狂欢化(2)

时间:2014-07-02 15:37 点击:
2.买来的和平陈最良的加冕和战争的脱冕 在《牡丹亭》中,有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共同推进剧情的发展:杜丽娘出入生死之间寻找爱情是主线,战争则是一条副线。对于战争,作者不惜笔墨,而战争与柳杜的爱情故事没有必然

  2.“买来”的和平——陈最良的“加冕”和战争的“脱冕”

  在《牡丹亭》中,有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共同推进剧情的发展:杜丽娘出入生死之间寻找爱情是主线,战争则是一条副线。对于战争,作者不惜笔墨,而战争与柳杜的爱情故事没有必然的联系,作者何以用笔如此奢华?难道仅仅是为了给杜、柳二人的姻缘际遇制造一系列的波折或巧合?显然不是,那样的话,作者完全可以用简单的交代来代替铺陈而丝毫不会影响剧情的发展。作者的浓墨重彩肯定是别有匠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了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

  很明显,这是一场荒诞的战争。首先,交战的双方是不对等的,一方是堂堂的朝廷,另一方居然是盗贼李全夫妇。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伙盗贼居然搞得朝廷风声鹤唳,束手无策。杜宝一年过五旬的老人,却成为朝廷的救命稻草,先是维扬,后是淮城,疲于奔命。而李全夫妇却得以从容地调度兵马,“堑断长淮塞五湖”,将局势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一边是盗贼们的粗豪骁勇、气势汹汹,一边是官军的虚弱无助、悲泣暗祷,当杜宝用极不光彩的手段幸运地换来了兵戈的暂时平息时,他并没有给朝廷带来任何尊严,有的只是屈辱。更可悲的是,好像没人意识到这一点。围释后,军中马上召开隆重的庆功宴,“水陆务须华盛,歌舞都要整齐”(《闹宴》)。筵席上,是文武官员们对杜宝的肉麻吹捧和繁文缛节,而杜宝的沾沾自喜之情也溢于言表。最意味深长的是女乐们的一句唱词:“壮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能歌舞。”虽然高适诗句中的“犹”字被改成了“能”,但那种悲愤与讽刺仍然存在。总之,作者有关战争的浓墨重彩表明:腐朽的封建朝廷气数已尽,而这场战争始于统治阶级私欲(争夺西湖)的膨胀,开始得荒诞,结束得更荒诞,实实在在是一场闹剧。

  战争就这样被“脱冕”了,没有正义和尊严,只有私欲和屈辱。伴随着战争的“脱冕”,陈最良却成功“加冕”了。这个迂腐至极、百无一用的儒生,机缘巧合,不情愿地充当了一颗举足轻重的棋子。他先被叛军利用,见到杜宝劝说其献城投降;后又被杜宝委托充当说客劝李全夫妇投降,“送书一事,其实怕人。” “恐游说非书生之事”(《折寇》)心怀恐惧而又难以推脱。就是这样一个人,战乱平息后当上了黄门奏事官——一个可以时常面见皇上、最方便进言劝圣的重要职位,真是可笑又可气。

  综合对科举和战争这两个主要情节的探讨可以看出:在《牡丹亭》中,汤显祖消解和批判的不仅是“理”,而是包括“理”在内的整个没落的封建社会。在看似荒诞的情节和无情的讽刺嘲弄中,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等级制度、封建统治等纷纷“脱冕”,褪去它们神圣高贵、不可侵犯的光环,暴露出腐朽、专制、欺骗的反动本质。本文将《牡丹亭》的情节称为狂欢化的情节,正是着眼于这种彻底的批判和颠覆精神。那种仅着眼于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认为整部作品应紧紧围绕爱情展开,从而视战争等情节为多余,认为整部作品结构松散拖沓的看法实在是一种偏见,未能看到这些情节内在的一致性。黄文锡认为,《红楼梦》是一曲没落封建社会的挽歌,这首挽歌的“序曲”是由早在明代的汤显祖完成的,在他的《牡丹亭》中就已经潜伏了这种悲剧色彩。这一观点是非常深刻的。

  参考文献:

  [1]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A].徐朔方笺校.汤显祖集 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徐朔方笺校.汤显祖集 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李泽厚.美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5]黄天骥、徐燕琳.闹热的牡丹亭——论明代传奇的“俗”与“杂”[J].北京:文学遗产,2004,(2).

  [6]黄文锡.论汤显祖创作思想的发展[A].汤显祖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7]徐朔方.汤显祖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8]巴赫金.巴赫金集[M].白春仁、晓河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