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多维度思考 (一)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制度思考 西部地区受计划经济影响较重,城市发展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城市功能受到限制,随着城区人口增加,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文体活动、商业服务等方面产生多样化的需求下,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城市逐渐丧失对人口的吸引力,城市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不到体现。从制度层面改革城乡户籍制度给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产生的约束,实现附加于户籍之上的就业、收入、居住、就学、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机会的人人平等。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人口的合理迁徙和聚集,使人口在条件较好的城镇地区适度聚居,从而有效促进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激发西部地区农民土地资源保护和耕种上长期投入和经营,或者引进资本进入环境保护和土地开发领域,提高土地面积的单产、良种改造和农民投入的积极性,给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提供必要的产业支撑。 (二)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思考 城镇化的过程是文化转型、文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城镇化的过程一方面是人口向城镇的迁移,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或服务,另一方面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转变,如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不仅是西部地区城乡关系的调整和农地矛盾的协调,也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调整和社会生活的进步。首先,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事非农生产或服务,实际上是农业人口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其次,城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农业从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和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过程。最后,城镇化对社会结构会产生巨大影响,西部相对于中东部而言发展基础落后,在历史条件下城乡相对割裂,城市居民相对单一,但城镇化过程中更多人员进入城镇,促进城镇化的同时也使城镇地区的人员结构复杂程度会超过以往单一的农业社会,这也是对城镇地区社会管理提出的新挑战。 (三)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宏观经济视角思考 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可以促进人口分布上的聚集,人口的聚集不仅会推动新的社会分工调整,也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和聚集,城镇化的发展又会诱导农业的转化和技术进步,这样就会减小或克服不利因素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影响。从微观经济角度,人口聚集效应使生产者和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人口集中大大降低了市场生产和消费交换的时空间隔,适度人口集聚不仅是形成分工、产业升级的前提条件,而且还会促进区域内部分工的有效形成,同时也伴随着产业集聚的形成,这样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收益和竞争力。在实践中,城镇化的发展是目前我国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西部地区小城镇农民进出的机会成本远比进入大中城市要低,西部地区的地缘特点使农民可以方便的实现离土不离乡,由农业兼业化进而非农化这一过程实现人口转移和城镇化。而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减缓或避免农业优势人力资源的外流,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又避免经济发展低迷时规模化失业和返乡潮现象。 (四)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思考
在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吸取其他地方城镇化的经验,避免拿资源和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然后再治理的错误理念。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注意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规模,以发展中小城镇为主,把人口从生态脆弱地区逐步迁移出来,同时注意西部地区的自然特点,加强对西部地区农村水土流失和环境的治理,防范自然灾害的发生,通过移民或就地迁移等方式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切实改善人们的人居生存条件。另外,在西部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地方特色进行保护和开发,使其成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同时处理好城镇化和古村风貌的协调共存与和谐发展,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促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