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最终推动力量。1991—1993年是国家社科基金设立的最初三年,其负责人为当代人才的代表。本文在建立包括1241名“社基”负责人数据库的基础上,主要依据“社基”负责人的出生地和出生年份进行统计,并将其与明清进士人才的地域分布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继承性与变化性,以期对历史人才地理和比较人才学的研究有所启迪。 关键词:社科项目负责人;明清进士;地域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对人才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以群体研究为例,缪进鸿教授作为“比较人才学”的创始人,曾经对数以千计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学、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家和文学、史学、音乐、美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家以及企业家、军事人物、政治家等20个性质不同的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群体的几十个项目和参数(如家庭出身、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疾病、磨难指数、跨学科数、职业数)进行广泛而系统的相互比较,促进了以人才群体的比较研究为模式的“比较人才学”的发展;以中国目前的人才群体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下简称“社基”)负责人无疑是当代社科和人文学科人才的代表;而1991—1993年是国家社科基金设立的最初三年,也是改革开放推进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三年,对这三年“社基”负责人出生地进行统计分析,或可窥见中国社科和人文学科人才的地域分布状况。自隋唐科举制度实行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进士无疑是知识分子群体的典型代表;其后的明清时代,政府重视人文而忽视自然科学,故当时进士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称作社会科学人才群体。所以,本文拟以缪进鸿教授的人才比较研究模式,对当代“社基”负责人与明清时代的进士这两类社会科学人才的地域分布状况进行比较,以期对比较人才学的研究有所推进。 一、明清进士地域分布状况 明清两代,进士是构成当时人才的最主要部分;进士的地域分布状况,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而且也反映着地域的差异性。明宣德二年(1427),科举取士分南、北卷,这种“南北卷”制后来成为明清进士地域分布变化的分水岭。 (一)“南北卷”制前,南方诸省的绝对优势和华东人才区的相对优势 洪武四年到永乐二十二年期间,南方诸省是进士的主体来源之地,在地域上属于南方诸省的江浙赣、闽粤皖、两湖地区的进士占全国进士的79.7%,而传统文化较发达的北方诸省如北京、河南、山东、陕西进士数量较少;在地域上,现代人才区划中的华东人才区(以下简称“人才区”)包括南京(与今之江苏和安徽面积大体相当)、江西、浙江,其进士所占比例约为54.1%,可见华东人才区此阶段考中的进士数量在南方诸省中占有相对优势。洪熙元年(1425),明仁宗谕礼部臣曰:“科举之士需南北皆取,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由于南人善科举,科举取士的南北差异已让统治者担忧。 (二)“南北卷”制后,“南六北四”和“苏浙集中”分布 南方诸省进士中式比例占有绝对优势,这种状况对明王朝巩固北方和边远落后地区的统治是不利的。故“洪熙元年(1425),奏准会试取士临期请旨,不过百名,南卷取十之六,北卷取十之四”。宣德二年(1427)后,分南、北卷,这种“南六北四”的取士之制由此固定下来,并对此后明代进士地域分布状况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后复以百名为率,南、北各退五名为中卷。”此后,明代基本沿用南卷55%、北卷35%、中卷10%的会试录取比例。直至清初,仍分南、北、中三卷,预定中额南卷58%;北卷占38%;中卷占4%。故“南六北四”的总体格局是基本不变的。 清代规定,“自今(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后,考取进士数额,不必预定,俟天下会试之人齐集京师,著该部将各省应试到部举人实数,及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应考人数,一并查明,预行奏闻。 朕计省之大小,人之多寡,按省酌定取中进士数额。”李润强对清代进士的地域分布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认为如以传统的淮河为界,南北之比为41∶59。可见,清代试行分省定额制后,“南六北四”的局面又得以延续。 又朱元璋时期,因政治方针与江南士大夫尖锐对立而对其肆行杀戮;宣德二年后,苏浙经济逐渐发展,尤其是明朝中期始,苏浙经济迅速崛起,应举者人数倍增;嘉靖、万历时,苏浙世子更是热衷科举成名,中式人数在全国的比例臻于极盛。据李润强统计,有清一朝,江苏、浙江两省人数最多,分别占全国的10.9%、10.5%;虽然不同时期在全国的比例有一定波动,但整体上来说,苏浙两省进士占总数的21.3%,超过了五分之一。 二、当代“社基”负责人出生地地域分布状况 明清时期,受安土重迁观念的影响,进士的籍贯往往即是其出生地,而“籍贯”一词是指“父辈、祖辈长期居住之地”;在当代,出生地更能清楚地反映“社基”负责人成长的地理环境对其的影响。 通过对1991—1993年“社基”负责人中1241位的姓名、出生地、出生年等方面进行统计,试析当代“社基”负责人的地域分布状况。 (一)“南六北四”和“苏浙集中”分布的继续 明代江南包括应天、镇江、常州、苏州、松江、杭州、嘉兴和湖州八府,主要地理位置在今苏南、皖南、浙北、上海、赣东北地区,即“文化江南”的范围。 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http:∥www.npopss-cn.gov.cn提供的资料,又经查阅了万方学术搜索(作者科研关系)、论著的作者介绍、教师库等。说明:1.表中“人才区”的划分依据:叶忠海《人才地理学概论》中的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东北、西北、青藏八大“人才区”;2.由于没有统计到台湾和西藏地区出生的“社基”负责人,而国外出生的小部分“社基”负责人与本文主题无关。 南方17省市,有“社基”负责人771人,约占总数1241人的62%;北方14省市,有“社基”负责人470人,约占总数的38%。可见,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社基”负责人的出生地大致呈“南六北四”的分布。其中,苏浙、两湖和上海地区“社基”人才集中。在统计数据中,江苏、浙江共产生了237名“社基”负责人,约为总数的19%,接近五分之一。而山东、河北、四川等省因历史上人文传统较为厚重,也成为“社基”负责人的“多产区”。西部的内蒙、甘肃、贵州、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省市地区出生的“社基”负责人却极少,有的甚至只有一人。故苏浙地区是中国当代社科人才的摇篮。 (二)“社基”人才密度地区差异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