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是有条件的。政治妥协是在一定形势和力量对比之下做出的。矛盾的各方力量配置不一样,为了避免直接冲突造成更大损失,或为了有利于双方的发展,或为了获取某种利益,而采取一定的妥协措施。列宁指出,“历史的任何曲折转变都是妥协,是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彻底否定新事物的旧事物同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彻底推翻旧事物的新事物之间的妥协”。诸如,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了保全革命的根本利益而向敌人所作的妥协;在势均力敌情况下,为了积蓄力量而和敌人达成的一定的妥协;在几个敌人同时并存的条件下,为了打击最主要的敌人而和次要的敌人实行的某种妥协;为追求更为关键的目标,暂缓或放弃一些次要的目标等。邓小平在对外问题上的妥协,是基于国际大势和力量对比采取的措施。在西强中弱、资强社弱、美强中弱的形势下,在中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下,对外适当的妥协以赢得相对和平和缓和的环境,有利于我们抓住机遇发展自己。邓小平一贯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应该起更多的作用,但现在力量有限,名不副实”。邓小平“拒不当头”,因为我们没有实力当整个“头”,而且当头不利于我们的发展。邓小平主张,“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脱离形势和力量判断的妥协,是毫无意义的。当然,在力量强大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妥协,不要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在执政的情况下,也要重视妥协,兼顾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以创造宽容的社会环境。 妥协的效果是双重的。在中国的语境中,过去妥协带有一定的贬义。在政治中的妥协往往遭到现实和历史的非议,与刚烈和快意恩仇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实际上,妥协是值得重视的政治手段,是经常运用的政治手段。妥协不一定能达到最好的结果,但往往能避免最坏的结果。我们今天更加重视政治妥协,正视妥协的积极效果。当然,我们也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也要注意妥协的负面后果。在做出政治妥协时,对积极和负面的两个方面后果,都要充分而清醒地估计。不要一味地颂扬妥协,正如不要一味地贬低妥协一样。妥协意味着矛盾解决不彻底,意味着将矛盾拖延下去,意味着接受一个非理想状态的结果,意味着实现目标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努力。 注释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5、116、49、88、68、101、49、86、101、96、9、374、293、181、12、3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第1026、984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第984、847、994、1314、1026、972页。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14、413、312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9页。 《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第430、224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5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 《列宁选集》第一卷,第7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