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资金投入缺口大,投资回报周期长 油茶产业周期长、前期投入大[10],新造油茶林当年就需投入22 388.1元·hm-2以上(苗木费用6 268.7元·hm-2,整地费用11 940.3元·hm-2,栽植费用2 238.8元·hm-2,抚育管理费用2 985.1元·hm-2,8年以后才有经济产量,8~10年后才能进入盛产期,每年又需投入2 985.1元·hm-2以上的管护费。油茶从栽植到生产最低需要投入44 776.1元·hm-2以上,如果没有其他产业收入支撑,仅种植油茶,企业很难坚持到油茶盛产期。 3.5 信阳属油茶生产边缘区,气候条件对油茶高产形成有影响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把油茶发展布局为核心发展区、积极发展区和一般发展区,每个发展区又分为最适宜栽培区、适宜栽培区和较适宜栽培区。信阳属于一般发展区的较适宜栽培区,虽然自然条件可以保证油茶生长,但有效积温、降雨量等气候因子与核心区有一定差距。油茶适宜在海拔500 m以下、年平均气温14~21 ℃、年降水量800~2 000 mm、无霜期200~360 d、极端低温-10℃、≥10℃的积温4 250~7 000 ℃的区域生长,而信阳的年平均气温为15.1~15.5 ℃、年降水量900~1 400 mm、无霜期217~228 d、极端低温-15℃、≥10℃的积温4 823~4 977 ℃,尤其是极端低温和夏季干旱对油茶产量影响较大[11-12]。 3.6 茶油质量良莠不齐,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由于油茶生长期长、出油率低、成本高,茶油市场售价较高,有的不法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以次充好、掺杂使假,以调和油冒充茶油销售,损害了茶油信誉度和消费者利益。 4 促进全市油茶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4.1 明确发展定位 把发展良种油茶作为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林农收入的一项特色产业来抓。在工作方法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在发展方式上,坚持以种植大户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依托,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逐步提升信阳市油茶产业水平。在发展布局上,以浅山、丘陵、岗地干旱片等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带为主。支持新县、商城、光山油茶主产区,把油茶产业培育成继茶叶之后山区农民增收、生产加工企业增效的特色产业。 4.2 突出发展重点 基地建设上,坚持规模发展、集约经营,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通过林地流转承包经营,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示范作用。加工企业上,提高企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重点支持商城长园野生茶油有限公司、河南绿达山茶油股份有限公司等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力度,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和市场竞争力。市场销售上,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发表文章整体打造具有信阳特色的“大别山天然茶油”品牌,依靠质量和品牌效应,不断提高信阳茶油的市场占有份额。 4.3 坚持生态优先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信阳最具有竞争力的优势资源,发展油茶生产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对现有生态林、公益林要按照有关政策严格予以保护,经营管理好现有的茶叶、板栗、小杂果等经济林,不准毁坏种油茶。对分布在浅山区,树龄长、品种老化的老油茶林,要示范、引导好低产林改造,在突出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采取修剪施肥、防治病虫草害等技术措施提高油茶产量。待油茶种植效益高时再采取投入大、增产效果好的高接换冠等措施,发挥好老油茶林的综合效益。 4.4 抓住关键环节 一是把良种壮苗作为基础工作做好。加快本地优良品种的普查、筛选、鉴定工作,培育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消除依赖引进外地品种造成丰产性下降的隐患。抓好良种基地建设,强化种苗质量监管,做到不是良种不使用,不是壮苗不造林,确保全市油茶种苗质量安全。二是把栽培管理作为重要措施落实。大力普及推广平衡施肥、整形修剪、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油茶产量。三是把精深加工作为发展方向突破。加快油茶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与应用,不断开发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油茶产业的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四是把技术服务作为保障手段强化。组织科技人员联系油茶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鼓励技术人员与生产单位签订技术承包合同,努力提高油茶种植管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