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信阳市油茶发展情况 2.1 油茶种植情况 以2009年《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颁布为界限,全市油茶种植呈现明显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9年以前,是粗放经营的低水平生产时期。全市油茶生产处于原始种植、半荒芜状态,老幼同林,品种混杂,多为普通实生苗,良种率很低。全市1.588万hm2老油茶林主要分布在新县、商城的浅山丘岗地区,其中新县0.8万hm2、商城县0.75万hm2。油茶林为农户家庭联产承包时所得,经营主体是农户,经营管理很粗放,油茶产量极低,平均单产“毛油”74.6 kg·hm-2左右。第二阶段是2009年以后,是规模化快速增长时期。随着国家加大油茶产业投入力度的政策性引导,一些县区发展油茶的积极性在逐步提高。新县、光山和商城县先后争取为全国油茶生产重点县,国家每年每县投资200万元[7]。2009年以来全市新造油茶林保存面积1.127万hm2,主要集中在光山0.453万hm2、新县0.387万hm2、商城0.267万hm2。新造油茶林主要以企业造林为主,许多都是企业流转宜林地(每年746.3~1 194元·hm-2),借助涉农资金进行土地整理,国家再补助2 985.1~4 477.6元·hm-2苗木费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期投入资金的不足。 2.2 油茶加工销售情况 全市现有油茶加工企业20余家,规模较大的有商城长园野生茶油有限公司、商城龙潭茶油开发有限公司、河南绿达山茶油股份有限公司、新县安太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加工企业大都设备落后,加工工艺简单,产能过剩,常年开工不足3个月。目前只有商城长园野生茶油有限公司和商城龙潭茶油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由于市场茶油销售价格比较高,小作坊生产的“毛油”售价60元·kg-1左右,企业生产的精制茶油售价160元·kg-1左右,是品牌桶装菜籽油、花生油的4倍,多以礼品形式销往信阳、郑州、武汉、北京等大中城市,销售渠道窄,市场占有率低,还未能进入食用油的大众消费市场。 2.3 林地资源现状 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65.659万hm2,森林覆盖率为34.4%,活立木蓄积量2 671.54万m3。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森林)53.305万hm2,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等9.775万hm2,宜林荒山荒地2.572万hm2。在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中,国家级、省级重点公益林26万hm2,商品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36.467 hm2。在商品林中,以杨树、杉木、马尾松为主的用材林13.333万hm2,以茶叶、板栗、油茶和小杂果等为主的经济林22万hm2,其中油茶面积2.716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 3 信阳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老油茶林管理粗放,产量、效益低下 老油茶林基本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品种、水、肥条件满足不了高产需要,产量很低,还呈现大小年逐年轮替。大年最高单产“毛油”223.9 kg·hm-2,小年不超过74.6 kg·hm-2,有的甚至颗粒无收。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大年最高产值13 432.8元·hm-2,成本占一半(除杂费用2 985.1元·hm-2,鲜茶果按1元·kg-1工价计算,采摘费用3 731.3元·hm-2,共计6 716.4元·hm-2,榨油费用由茶饼抵冲),纯收入6 716.4元·hm-2。小年按单产74.6 kg·hm-2计算,其收入仅相当于采摘费用,基本没有纯收入[8]。 3.2 新造林抚育措施不到位,成活率不高 大部分种植户还存在重造轻管的思想,一些有效的抚育技术没有得到落实,致使许多地块多次补植,有的甚至造林失败,新造林成活率不足60%。 3.3 没有当地的优良品种,引种效果有待于检验 2009—2010年,河南省林科院在商城、新县、光山认定了“豫油茶1-15号”,为优良单株或类型,还需要进一步鉴定和区域试验[9],全市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主导品种和品种组合,良种选育基础明显落后于油茶生产核心区;近年来从湖南、江西引种的“长林”和“湘林”系列油茶品种,生长情况总体表现不错,但油茶达到盛果期需8年以上,其丰产性和适应性还有待于检验,引种的风险比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