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新兴媒体覆盖广、传播迅速的特质,传统广播评书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本文结合新形势进行系统分析,并从广播整体发展前景和实践中,对广播评书生存现状、适应新媒体创新空间、在实现其公益性前提下如何跨入市场等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广播评书 创新空间 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广播评书如何适应新的传播载体,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继续传承,给评书演播者、编辑制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餐式文化似乎占据了各个媒体。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让传统艺术与快餐文化更好地结合,笔者试做探讨。 一、广播评书的现状分析 评书从最初的“撂地”走向广播、电视,虽然媒介形式不断地变化,但都以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明快的语言艺术获得了民众的喜爱。但这种传统艺术如果不能及时融入新媒体,将会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节目内容比较单一。在文艺样式不断创新的当下,广播评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主要来自新媒体的挑战;二是传播方式的局限性。新中国成立以后,评书得到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广播的普及,给了评书极大的生存空间。那时一大群人围坐在收音机前收听、谈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文化结构有了很大改变。有的广播电台虽然设有评书栏目,但固定的时段和频率所吸引的受众数量在不断减少;三是受众群体的局限性。广告商更重视25~45岁的收听人群,他们认为这是最具有购买实力的群体。这样一来,导致节目更加年轻化、娱乐化、时尚化,广播评书则被边缘化;四是评书演艺人才严重匮乏。正如一首《西江月》词所说:“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评书是一门语言艺术,在艺术上有着一套独特的程式与规范。需要记、需要背、需要场所历练的东西很多。只有把评书特有的手法掌握了,运用得心应手,才能使演员的表演炉火纯青,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现在全国知名的评书艺术家如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连丽如等大多年过华甲,在艺术传承方面,评书演艺人才匮乏凸显,甚至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评书作品创作更显得人才稀少;五是缺少市场意识,广播评书就其受众群体定位来说,公益属性更加凸显。但任何艺术形式如果没有市场,也就失去了竞争力。评书从“撂地”开始,发展到独树一帜,终其属性还是市场的产物。不管是集市的讲书场,还是晚间村寨的说书场,都会在紧要关头设收费环节,或事先讲好收费价目后再开讲。当下广播评书投入生产、制作新节目的少,反复使用过去老节目的多。而制作、生产新作品的投入,由于大量网站的非法使用以及各地市级电台的擅自播出,版权得不到有力的保护,导致制作方成本无法收回,从而失去了竞争,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二、广播评书创新的探索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从摸索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广播评书面对新媒体的介入,不仅需要内容上的创新,更需要演艺新人的培养。 (一)广播评书内容选择的创新实践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形态竞相发展,传统艺术必须创新并展示它的多样性,才能赢得各类听众的喜爱。改革开放后,伴随西方经济文化的涌入,评书工作者对传统评书进行重新编创和改造。首先,评书艺术歌颂正义,鞭挞邪恶;歌诵忠孝,鞭笞背信弃义,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形成精神契约的艺术载体,如长篇评书《岳飞传》《杨家将》《三侠五义》《包公案》等都体现了这一核心要求。其次,创作了弘扬民族价值观的历史大书。社会科学来自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人类知识也大多来自于历史,历史就如同一脉永不枯竭的清泉,滋润着人类不断向前。通过评书艺术形式,实施对历史的总结和提炼,是我们民族价值提升的不竭源泉,如《轩辕黄帝》《虞舜大传》《东汉演义》《大隋唐》《智圣东方朔》等都赢得了广泛的听众。最后,创作了具有时代精神与风尚的新评书。如20世纪60年代播出的《平原枪声》《烈火金刚》《红岩》《暴风骤雨》等都浓缩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精神风貌。粉碎“四人帮”之后,评书艺术复苏,并迅速走向繁荣。刘兰芳的广播评书《岳飞传》首开先河在全国几百家电台播出,人们被评书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感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在这之后《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赵匡胤演义》《隋唐演义》《东汉演义》《明英烈》《包公案》《白眉大侠》《三侠五义》等经典传统评书经过重新整理,去其糟粕、保留精华,通过广播广泛传播,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享受。随着物质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需要传统评书,更希望评书题材的多样性,不断地创新。于是,根据古典小说改编的长篇评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聊斋》;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长篇评书《智圣东方朔》;根据金庸、古龙武侠小说改编的长篇评书《笑傲江湖》《多情剑客无情剑》;纪实评书《张学良》《林则徐》《逗你没商量》《中国母亲风采》《中华好人颂》;新编历史评书《话说泰山》《红顶清风》《罗马军团消失之谜》等,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至今评书题材的不断创新,以更好的满足人们文化需求和欣赏品位。 据《受众信息》反馈,评书节目无论是收听率,还是市场份额总体,仍占居播出频率很高的位置。这充分说明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同时,评书丰富的故事、精彩的演绎仍然被大众所接受。这给评书题材创新生产和开发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二)广播评书的体裁创新探索
新媒体迎合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而快速发展,尤其微博、微信等流性传播平台更是如此,一句话新闻、三句话故事,更凸显了文化艺术的快餐化趋势。广播评书也必须适应这种环境,创新体裁来争取受众群。一是对长篇评书精剪。把经典评书浓缩,突出故事、情节、人物个性,让过去的旧书目绽放新的光彩;二是制作系列广播评书。因为系列评书有短小完整的故事,此类体裁比较适应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需求,如《二战经典战役》《中国古代奇案》《聊斋志异》等都是一个故事一个单元,用较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整地听一个故事;三是用评书的形式演播现实生活故事,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讲述身边事、身边人,寓教于乐,给人以思考和启迪,如:系列评书《中国母亲风采》《中华好人颂》《逗你没商量》等,大胆的尝试得到了听众的认可;四是利用评书艺术传播民俗知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听书中能够获得知识,会有相当大的受众群,如:系列评书《新春话民俗》《中华小名家》都收到了很好的收听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