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3年5月,我国共有本科院校879所,其中新建本科院校345所,占39.23%[1]。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本科教育的主要方面军,其成长与发展事关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初级阶段是其无法逾越的发展过程。正确认识本科院校初级阶段是新建本科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本科院校初级阶段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1.本科院校初级阶段的内涵 本科院校初级阶段是指在本科办学理念还不够清晰、办学条件还比较薄弱、管理规范还未充分形成的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在本科办学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特定阶段。它包含两层含义:本科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坚持的目标定位;本科院校初级阶段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 2.本科院校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本科院校初级阶段是一个颇具涵盖功能的范畴,它具有以下特征: (1)本科院校初级阶段是客观存在的。我国许多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因国家政策的号召而迅速组建的,其“出生”带有浓厚的环境因素和政策因素,生存基础相对薄弱,既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和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渗透,也受到新格局下处于竞争优势的老本科院校的“压”,同类院校的“挤”以及高职、新升本院校的“顶”[2]。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不长,关于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正确处理教育质量和规模发展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等问题,尚没有成熟的理论可供指导。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客观上只能处在“本科院校的初级阶段”。 (2)本科院校初级阶段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必经之路。从我国高校的发展历程来看,即使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世界名校,也有过自己的初级阶段。林语堂就曾在《剪拂集》里描述过清华大学“那崭新白亮的大门”,与北京大学“工厂似的所谓沙滩的大楼”,认为不宜讲学,而任何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都会有开辟鸿业的创始期[3]。因此,初级阶段是本科院校的必经之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心思进,很多高校的领导层都提出“跨越式发展”或“超常规发展”,动机当然是好的。然而,所谓“跨越式发展”或“超常规发展”,也只是发展得快一些而已,不可能跨越一个阶段,不可能打破客观规律。事实上,一些自以为实现了“跨越式”或“超常规”发展的高校,也仍是在循序渐进,只不过在横向比较上比其他同类高校快一些而已,而超越一个阶段是不可能的事。 (3)所谓“本科院校初级阶段”,一般在20年左右。一些本科教育评估专家指出,应该在本科办学满3届毕业生之后、15年之内,对所有新建本科院校进行1~2轮教学评估,以保证达到基本条件、基本规范和基本水平。这种提法的内在含义就是,本科院校在15年之内属于尚未定型、尚未成熟的“初级阶段”。另一个依据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多年来一直坚持本科高校必须有10届本科毕业生,才能有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资格,一般本科学制4年,具有10届本科毕业生,也是大致要具有15年左右的本科办学历史。当然,还有另一面,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有理想的成长度,由于种种条件所限,有成长较快的乃至早熟的,同时,也会有发育不良甚至夭折的。因此,说本科院校的初级阶段在20年左右,也只能是建构一个基本模型而已。 二、对本科院校初级阶段认识上的偏差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今后我国高等教育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4]。可以看出,在本科院校初级阶段,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高等教育的分层中明确和坚守自己的位置;二是如何在高等教育与社会生态环境中发展壮大。所以,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而言,办学定位是关键。但从目前来看,不少新建本科院校还不能正视自己所处的初级阶段,忽视初级阶段的办学规律,在办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如下三个方面的偏斜。 1.政策超前,战略选择上“越位”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这也是一些大学发展的症结所在。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升格后,不能理性地根据学校的创建背景、办学资源、生源层次等思考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与发展思路,而是以先发展的本科院校作为重要参照系,简单地照搬照抄办学模式与发展路径,出现了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互相攀比等现象。具体表现为:在学科定位上设想办成综合性大学,追求大而全;在办学模式上过早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忽视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在办学层次上积极追求办研究生教育,梦想着升格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发展轨迹基本沿袭老牌本科院校的路子。 2.重科研轻教学,内部管理上“错位”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这本不该成为一个问题,毫无疑问应以教学为中心。然而,由于以下两个原因导致新建本科院校事实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其一,教学是软的,科研是硬的。新建本科高校与其他高校相比,教学质量的优劣不好量化也不好表述,能够体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数据几乎都来自科研,甚至教学奖与教学名师的评选,比拼的也是科研数据。其二,因为在高校生态环境中,业已形成了以学历教育层次划分学校层次的政策导向与思维习惯,所以专科都想上本科,刚上本科就想着上硕士点,而硕士点的评审条件主要看科研。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往往在口头上讲以教学为中心,实际政策上还是偏向科研,真正以教学为中心的高校还只是少数。再加上教师职称晋升也主要是看科研,所以学校的政策导向与教师的主观追求相一致。如果没有学校层面的强有力政策,教学的中心地位就名存实亡了。 3.有所为有所不为,政策架构上“缺位” 处在本科办学初级阶段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多都整合有限的资源,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学策略。其目的与其说是为了打造学科特色,不如说是为下一个竞争做准备,即为硕士点单位竞争考虑。在办学基础不牢,还处在成长期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这样的浮躁是不可取的。在一片洼地上不可能打造学术高地,那样构不成带动全校整体提升的优势学科,这样的发展必然是畸形的。在刚刚起步的时候就提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质上是为少数而放弃大多数,为一两个点而放弃整体。因此,刚升本就提前瞄准下一个目标,看起来是有进取心,实质上是急于求成,看起来有事业心,实际是存了侥幸心。 三、本科院校初级阶段的发展路径 1.在发展战略层面,抓好三个建设期 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初级阶段,在组织结构上,会呈现机构重组到磨合、再到融合的变化过程;在资源整合上,会呈现单一校区办学到多校区办学、再到新的校区整合的变化过程;在培养模式上,会呈现单一专科教育到本、专科教育兼有,再到本科教育的变化过程;在办学理念上,会呈现从其他高校照搬到消化吸收,再到创建特色的过程[5]。综合分析一般高校的成长规律以及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历史,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在本科院校初级阶段要经历并把握好三个主要建设时期:转型期、稳定期和发展期。 (1)转型期——本科院校初级阶段的重要节点。合并升格和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就构成了“转型期”的基本目标和基本特征。转型期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包括对本科教学规律、质量标准的认识)、办学条件的提升(包括实验设备、师资队伍的改善)、运行机制的转型(包括机构重组、管理规章制度的重建)、目标定位的重构。主要实现方式是学习国家对本科教育的政策法规以及其他高校的办学经验,“拿来”其他高校的做法。这一时期是新建本科院校成长的重要节点,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能否“会走路”。 (2)稳定期——本科院校初级阶段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对学习与借鉴的办学规律、要求、经验进行消化与吸收;将本科教育教学标准、制度内化为教师与管理人员的行为习惯;对新的运行机制磨合。这一时期是新建本科院校成长的关键时期,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能否“走稳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