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忽视体育教育的观念就应该尽快得到扭转。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标准》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标准》是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估、检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凡是达不到《基本标准》要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各省(区、市)不得批准其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这种硬性的体育指标出现在高校教学评估体系中,甚至上升到一票否决的地位,大大提高了体育教育在高校师生心中的地位。 2.2《标准》为优化高校体育教育环境提出明确要求 为丰富高等学校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内容,《标准》明确要求每个高等院校需开设不少于15个的体育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这种自由选择既能较好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又能根据自己所需选择合适的项目,提高体育参与的积极性。自由选择之下,像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足球等受众面广、学生兴趣浓的选项课往往受到更多关注,但场馆、器材设施的建设和保障是开展这些选项课的先决条件,对此高校应予重点扶持,优先对待。因此,如何更多、更好地开设体育项目以满足学生的积极需求,实际上对高校体育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与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体育教育的软环境也不容忽视。体育教学的软环境即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环境,包括校园的文化氛围、人际关系、课堂教学氛围、班风及整个校风等。这些虽然不是高校体育教学系统的主要组成因素,但是它们对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尤其是在高校改革正在向内涵提升的转型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可以更好地彰显校园的综合实力。在此背景下,如何做到校园人文精神与体育精神的有效融合与相互促进,既关乎学校整体的发展,也关乎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所谓大学体育精神,是指大学校园环境中校园人围绕体育或依托于体育而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体育道德、体育知识、体育目标、体育风尚、体育观念等[10]。体育精神的培养与存续,是体育教育得以实现终身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方法等,使学生更好掌握体育技能,进一步培养浓厚的大学体育精神;如何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使大学体育精神灌注到校园文化中去。这些才是《标准》为改善和优化高校体育教育环境提出的真正要求。 2.3《标准》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向制度要质量 高校体育部门作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责任主体,其教育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但细察后会发现至今仍有许多高校存在体育课课时打折、班级人数过多,课时时间不足等问题,这种“重文化、轻体育”的现状使体育教师也很无奈。体育教学、课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不仅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更使体育教学质量深受影响。 如今,《标准》已明确制度规定,实现以制度纠偏见,以制度保质量。例如:《标准》严格规定了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如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其中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体育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要开设不少于15个体育项目等保证高校体育课时,丰富课程项目、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高校体育课时的保证,可以说是时间上的保证,将体育活动的时间制度性地留给学生;而项目数量、内容、人数规模上的约束,可以有效保证大学生在体育课或其他体育锻炼中,场地和器材设施比较充裕,从而促进其兴趣和爱好的实现及提升。其实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选择空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的确,只有保证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体育教学的质量才能得以提升,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3《标准》实施背景下高校体育工作开展的策略 3.1要处理好共性目标与个性特征的关系 《标准》出台一系列刚性要求,意欲以明确的制度规定提高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但也存在明显的负面效应。如有些高校为实现达标,其体育公共必修课只让学生训练国家体质测试的项目,让本来具有吸引力的体育课变得枯燥而单调。这明显违背《标准》出台的初衷,而且这种看似符合“标准”,确保“达标”的做法很有可能导致高校体育课程的萎缩或被其他形式所取代。这种为达标而达标的课程设置,不仅不会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反而进一步扼杀其运动积极性,使制度沦为空壳。这种极端案例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倘若不注重突出高校体育课程的个性特征,不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即使共性目标能暂时得以实现,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当前高校体育必须突出大学体育课程的个性,注重如何在内涵更为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学生喜爱甚至主动追求的课程中实现目标,相对于高校体育课程如何规划,实现何种目标来说,大学生群体更关注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和创新性、技能性等。鉴于此,我国高校体育工作深入开展的思路应是把强制的体育锻炼制度与趣味性相结合,促使大学生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体育锻炼,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达标”,而且可以真正可持续地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例如:适当增加体育课程的趣味性、让广大学生参与到运动项目的设计中去等。再如:羽毛球、乒乓球这类体育项目在大学生中有较高“人气”,可考虑与相关社团合作,进行多样化的竞技比赛,更好地促使大学生将这些运动项目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