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高校体育教育主体认知的错位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良、革新原有的不合理的思想认识或行为。回顾我国高校体育历经30多年的发展与变革,不论是快乐体育、终身体育还是健康教育,其基本路线往往是在高举体育发展理念的旗帜下,以高校体育教师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的课程规划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追求教学形式多样、完善场地设施等活动。其结果是学校、教师们为响应改革号召忙的不亦乐乎,但大学生却作壁上观,甚至熟视无睹,从而使体育教学改革陷入一场场“为改革而改革”的周期性运动。 改革本无可厚非,但为什么改?为谁改?更需要多多关注与思考。高校体育教育本应以“学生”为主体,如果任何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忽视了“主体是学生”这一认知,那我们也只能是在看似“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旗下,接受现实境况的另一番情景。如:在“增强体质”的旗帜下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质水平连年下滑;在“全面发展”的方针下学生只重文化学习而忽视体育锻炼的情况日益严重;在“快乐体育”思想引导下要么有体育没快乐,要么有快乐没体育;在教学改革上,许多高校积极倡导快乐体育教学,但学生却以“快乐学习”为托词,而拒绝枯燥而单调的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的锻炼,导致能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运动——田径项目遭受各种指责;在“终身体育”的号召下,所有的体育知识、技能在大学生还未走出校门前就束之高阁;在“育人至上、健康第一”的口号下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他们的体育精神和人文素质与社会要求的标准渐行渐远。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中我们得到的是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迷茫和困惑,而究其本源则是因为我们对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忽视。 1.4高校体育工作政策执行的失范 总体来说,我国高校体育立法滞后,不足以适应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即使在这有限的几部法律法规面前,我国高校体育政策法规的执行也存在明显的失范状态。主要表现有两方面: 一是与法律法规相应的高校体育工作制度、细则等相对缺失。任何法律法规的切实执行都需要具体的、相应的规章、制度、办法等实施细则辅助,否则就只能成为空架子。正如《标准》指出:我国当前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缺乏必要的、基本的及明确的制度要求。没有这些具体而明确的制度规定,高校体育工作也难以依法展开。因此,这需要学校、社会、政府各方共同努力,制定更多、更具体的标准与规范,确保高校体育教育在规则下良性运行。 二是高校体育工作政策执行失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加暴露无遗。高校对体育工作政策执行失范具体表现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以及被动执行、机械执行、偏差执行和错误执行等。一方面,有些高校的教育、体育领导部门为了彰显政绩,迎合上级领导检查,过于重视体育工作开展的形式、规模、影响力,致使体育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呈现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如阳光体育“口号化”,阳光体育内容“形式化”,阳光体育施行“理想化”等倾向[8]。又如:体质测试数据弄虚作假、实施只抓形式不重实效、每日锻炼一小时不加以落实、体育设施与器材不加以改善与添置等[9]。另一方面,高校体育工作在高校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二等身份”,致使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大打折扣。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国家的教育方针得不到全面贯彻,在高校教育发展中只重视与专业相关的学科,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健康教育长期处于教育评价体系次要地位。这种“忽视”或“轻视”不仅伤害了高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也是高校体育工作政策“执行难”的主要原因。 因此,有关高校体育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并不必然带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增强,因为法规与成效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关键的中间环节:实施过程。国家制定政策法规、学校落实政策法规、体育教学改革、强化健康意识等各环节环环相扣,共同作用,才能真正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2《标准》助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当前高校体育工作呈现失范状态,传统观念的影响虽不可低估,但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某些基本制度、基本标准和明确要求的缺失,导致某些高校领导和体育工作者不为、错为、乱为等现象更应引起重视。《标准》的出台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2.1《标准》为调整和规范高校体育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标准》的出台,为当前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提出必要的、基本的及明确的制度要求。它不仅在高校的“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方面做出相对宏观的规定,更是在“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等4个微观层面作出具体规定。例如:体育必修课学时、人数,甚至可选择体育项目的数量等都设置了最低门槛;通过体育社团建设与各种类型的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相结合的形式增加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与频率;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与利用等。因此,《标准》中这些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不仅为高校体育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据,也成为今后高校体育评估工作落实与执行情况的基本尺度与标杆,从而促使高校职能部门加强体育工作管理,推动体育工作改革与发展,提高体育工作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