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传授知识点的同时可以传授方法。譬如在讲述“评价政府购买性支出中的教育支出绩效”内容时,不仅能让学生从知识点角度掌握,也能让学生从方法论角度掌握评测政府教育支出绩效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只要教师稍加调整,即能将这一方法扩展为评价科教文卫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基本建设支出等其他支出绩效的方法,也能扩展为市场主体各项支出绩效的方法。如此,不仅扩展了课程本身的内涵,提升了课堂效果,而且传授给学生解决更多问题的方法。 现实是大多数院校的教师仅仅注重流水式课程内容的传输,淡化方法要素供给,极大地缩小了课堂内容的应有效应。无方法,就无思维,无自立,无创新。无论是面向政府需求、市场需求,还是社会需求,都是不适应的。 3.知识供给缺位 分析30个样本院校财政学类专业课程的知识要素供给程度,总结出无论是知识内容供给,还是知识结构供给,都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知识内容供给方面,体现出诸多不足:(1)知识点西方化。以财政学教材为例,23.3%院校直接用西方学者编著的原版教材(越是与国际接轨的院校体现得越明显)或翻译后的著作。46.7%院校使用的虽然是本国学者编著的专业类教材,但内容中大量引用舶来的内容。70%高校财政学课程的知识点西方化。还有些高校的教师,即便是财政学类专业课,因有留学背景或对西方理论研究的偏好,直接将西方理论大量纳入课堂。我们不反对将研究成果与专业内容的有效融合,但过多的西化会失去财政学类专业设置的本土特征,难以获得国内区域或社会认同。(2)专业知识理论化。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要体现立足就业倾向的应用型特征。诸多地方高校因教材错配、教材质量差、实践教学不足、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等,专业知识理论色彩浓重,应用实效差。仍以财政学课程为例,30所样本院校教材选用,7所选用西方原版英文教材或翻译教材,14所选用重点高校编写的侧重研究型教材,9所选用自编教材。理论型和研究型教材与地方院校的应用型定位不符,与地方院校的学生发展方向不符,教材错配使然。自编教材缺少意识、方法、知识和能力要素供给的考量,教材内容的宽度和深度都存在诸多欠缺。专业办学与实践脱节严重。样本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课所占课时平均仅为13%,体现不出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征。另外,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也是专业课知识与实践融合空间较大的原因。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根本不可能结合经济社会所需的大视野萃选出课程的必备知识点,只能就书本论书本。如果教师都缺少实践经验,又怎能传授实践技能。(3)专业课程体现不出区域服务功能。高校紧紧围绕“全面深度融入区域发展”的目标办学,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但专业课内容的西化和理论化注定会使高校失去本土化或区域化功能,不仅体现不出学生针对本土或本区域就业所需的知识传导,更糟糕的是西化的课程内容注重的是经济意识,直接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知识结构供给亟待优化。合理的知识结构供给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决定性要素。从不同角度对样本院校财政专业课程设置状况分析得出,经济类与非经济类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经济意识导向课程与社会意识导向课程,以及培养不同能力的课程设置都普遍存在比例失衡的现象。 我们承认按不同标准对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进行分类,达不到十分准确的程度,但这种不同标准下的课程结构分类及结构比例大体上也能够反映出问题的主流,不影响对其问题的基本判断。经济意识与社会意识的78:22的课程结构,意味着将学生“塑造”成绝对的“经济人”或挣钱的工具而非“社会人”或“道德人”也就成为必然了。87:13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很难支撑大学的应用型转型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目标,目标实现的理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基本技能的培养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课时只占19%,明显偏低。另外,样本院校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非经济类选修课比重普遍较少,平均仅为4%。不仅忽视学生个人爱好,而且抑制学生个性发展。 4.能力供给不足 根据30个样本院校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倾向和效应大小,对学科进行分类,然后分析课时结构。结果为:样本院校中,基本技能的课时比重一般在20%~30%之间。专业技能课时占比普遍较高,一般比重在50%~66%之间。专业技能课时占比较高主要用于理论能力培养上;实践能力占比在8.2%~20%之间,最低占比为8.2%;创新能力课时占比普遍较低,一般低于6%,最低的仅为13%。 可以看出,目前的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明显体现出专业性过强、实践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较差和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二、财政学类专业学科设置弱支撑就业的归因分析 1.注重财政学学科程度不够 对财政学学科注重程度不够,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科属性定位不准,学科设置层次低。二是对财政内在的社会功能认识不足。三是缺失辩证法思维。国内对财政学学科属性定位基于三种判断:(1)基于亚当·斯密等的文本理论,认为财政学是经济学的分支;(2)认为财政学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交叉学科,主导学科属性决定财政学科属性;(3)认为官房学早于经济学,是经济学前身。目前,前两种认识的主导性基调,加之财政学界的官房学早于经济学认识的非主流性,导致财政学类专业退化为经济学的次级学科,学科的自主性面临认识性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