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在竹山,由女娲神话派生出来的风俗就特别丰富、普及、持久。风俗是文化传统深厚与否的突出表征。风俗稳固顽强是某一文化传统深远强大的表现。比如,在竹山民间婚嫁的婚俗中,新娘子的脸面在早年都要搭上红盖头。而盖头的起源,在竹山是有与女娲相关的来历,也即女娲在与哥哥成婚之际,非常害羞,临时由太白金星想了个遮羞的办法,伸手在天上拽下一片红云搭盖在女娲的头上,遂称之为盖头。而后世所有新娘子在成婚时都有害羞的感觉,也都自然而然用上了盖头,形成了一项固定的民俗。再比如新婚新人的新房,称作洞房,这是因为女娲成婚的时候,还没有现成的房屋,只能够在山洞里成婚,于是就形成了“洞房”这一专用名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演进,在竹山虽然不用盖头了,但是把新人新房叫做洞房的称谓至今没变。再如在丧俗中,某一个家庭中做丈夫的去世了,在竹山做妻子的哭诉有专门的腔调,开腔哭诉的第一句话类似于戏曲中的叫板:“我的姊妹呀,我的哥呀,我的人呢……”这个叫板以后,各人再哭诉她们各自不同的境况。从这一风情中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的,女娲伏羲是兄妹成婚,而女娲作为妹子和妻子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情分,于既是哥哥又是丈夫去世的悲痛时候,在大庭广众之中,确实不好称呼对方,而最妥帖的就是姊妹称呼。所以,竹山民间哭丈夫亡灵也就沿用了女娲的哭诉称呼方式。从竹山这一民间风俗来看,既说明了女娲为繁衍人类,兄妹成婚已经深入人心;也说明了女娲兄妹是在竹山成婚后对本地人的深刻影响,以至形成妻子哭亡夫为姊妹的习俗,至今没有变更,也无从变更[7]。
三是在民间文化中,女娲神话也在竹山留下了深重的痕迹。如,在竹山民间有吹打《皇祖点子》的习俗,凡是重大节日和婚丧嫁娶、乔迁祝寿都以吹打《皇祖点子》为荣为乐。关于《皇祖点子》的来历是这样的,天地人有三皇,女娲是公认的人皇,是人类的始祖,竹山人合二为一,称女娲为皇祖。竹山人的祖先对女娲的感情特深厚,在女娲补天献身以后,竹山人为怀念和纪念女娲,编创了以竹山民间锣鼓敲打点子为主,并辅以笙箫丝竹形成套曲,专门用于祭祀女娲的活动,是专门献给皇祖的点子,所以称为《皇祖点子》。由于竹山人对这个点子的特别喜爱,后来则逐渐扩大了演奏范围。《皇祖点子》听起来,既有宫廷音乐的韵味,又有道家音乐的遗风,最鲜明的则是民间特色。年节时候演奏《皇祖点子》,还辅以一大四小一组花灯相伴,大灯是莲花座灯,小灯是四条鱼灯,而这鱼灯则是固定下来的鲢鱼、鲶鱼、鲫鱼、青鱼,象征着和和美美,连年吉庆。这种对乐队的装饰实属罕见,它充分证明了竹山人对女娲的特殊情感,同时也折射出女娲民本思想的光环,为民祈福、造福正是女娲的意愿[10]。
从以上有关女娲的遗迹和民间风俗的例证来看,竹山这块土地和人民与女娲的关系是密切的,与女娲的感情是独特的。女娲神话及文化完全被日常化、生活化、世俗化、地域化和节令化了。化者,融合普及也;融合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就是女娲神话和文化在这里延续、普及的深度和广度。综合上述根据,我们似乎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向世人宣布:竹山是最有可能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竹山应该成为女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心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8.
[2]屈原.楚辞.天问[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69.
[3]左鹏.汉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75.
[4]匡裕丛.再说女娲[EB/OL].今日竹山网,2007:05-29.
[5]袁林.论汉水流域的女娲文化遗存[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24.
[6]潘世东.论《诗经》时代汉水流域的诗歌和诗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27.
[7]陈心鸣.炼石补天话竹山[M].竹山县文化体育局(内),2002:156.
[8]华赋桂.话说堵河文化[EB/OL].今日竹山网,2007:05-29.
[9]袁绍北.女娲神话及在鄂西北的传播[EB/OL].今日竹山网,2007:05-29.
[10]陈心鸣.试论竹山女娲遗迹和民俗与女娲的关系[EB/OL].今日竹山网,2007:0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