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性善论”意蕴下的现代德育模式。 “善端”的本性为人类道德教育追求“浩然之气”的理想目标提供了可能,然而,如何把可能变为现实,孟子“性善论”解析到,具体的德育模式就是知行的辩证统一。这正凸显了儒家思想关于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知行关系的论述,道德修养的重心应放在“力行”“躬行”。那么现代德育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德育模式把道德理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呢?孟子“内求外修”的德育思想,启示现代德育的主要途径唯有提高自我的道德教育意识,培育道德的自我。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强调个体在行动中要彰显自我的主体性,重视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体验,要学会独立思考并作出合宜的选择,此思想与当代的价值澄清法有相通之处,与当代德育强调“学会选择”主旨殊途同归。[5] 孟子所塑造的人格理想,实质是为现代德育模式树立了高尚道德的理想典范。他认为,道德的完成就是四端的扩充、发扬,就能有一种彻底的自我认识,此谓“尽心”。任何德育范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学习机制的理解之上的,但是,真正具有“道德”意义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天下论文网]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 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6] 现在社会上评论学校德育的一种流行说法是,“5 + 2 = 0”,即学生在学校接受的5 天的思想教育,抵不过在家庭和社会对他2 天的影响。正如孟子所言,“存心养性”与“反求诸己”的道德理念警示现代德育的“教条性”与“形式性”必须被推翻。所谓,“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德育的外延就应有多大。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 7 ] 现代德育模式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应该由内向外地渗透德育的价值与意义。 三、未来德育的变革是“性善论”的衍生。 当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有高扬高层次的“善”的追求,赋予“善”以更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去努力打造真善美的统一。孟子蕴涵道德责任意识的“性善论”,能够唤醒人们追求人格理想的信念,主动地实现和完善自身道德,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未来的教育终将走向终身教育的模式,而道德学习的形式必须依靠个体的主动性,道德的形成应该是自然而然完成的。未来的道德发展,取决于道德接受和道德选择,在生活与学习中,当人们选定了自己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的领域后,余下的广阔空间就可以交给自身德性的本能反应和习惯行为,在道德与社会发生冲突时,自主抉择的行为将会出现,这样才符合道德生活的自然状态,才能提高个体的道德效能。[8] 注释: [1] [宋]朱熹撰。孟子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2] 赵法生。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J].孔子研究,2007,(18)。 [3] 李兆祥主编。儒家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中华书局,2003.12. [4] 檀传宝。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 [5] 汪凤炎。植根传统: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与德育思想的彰显[J].道德教育研究,2003,(4)。 [6] 孙喜亭。学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6)。 [7] 许新海。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地生长[J].江苏教育,2001,(17)。 [8] 杜时忠。过有道德的生活,做有道德的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