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约翰·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其独特的钢琴音乐创作在西方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体裁分类研究出发, 通过探索其独奏钢琴变奏曲的创作风格特点及其所受影响,揭示变奏曲这类体裁的创作在勃拉姆斯钢琴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勃拉姆斯 钢琴变奏曲 创作风格 在所有的古典曲式中,勃拉姆斯似乎尤其钟爱于变奏曲式,显然他感到变奏曲的结构框架最能表达他的音乐思维。在其作品创作中,似乎唯有运用主题和变奏的结 构形式,才能在和声和织体的框架内如鱼得水的展开音乐想象,并在作品主题的分裂与变化中不断织入多元化的个人情绪动机。在音乐史上,勃拉姆斯创作了一批具 有独特个人艺术魅力的钢琴变奏曲,其中包括五首独奏钢琴变奏曲和二首为四首联弹和双钢琴创作的变奏曲: 勃拉姆斯的钢琴变奏曲早期阶段多以装饰 变奏为主,主题贯穿全曲明晰呈现,随后逐步趋向性格变奏,并不断地从巴赫和贝多芬等前辈大师的变奏曲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勃拉姆斯七首钢琴变奏曲中较成熟 的作品主要有《原创主题变奏曲》OP.21 Nrl、《匈牙利歌曲变奏曲》OP.21 Nr2、《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24和《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I、II》OP.35。其中《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24是历史上勃拉姆斯 最成功的一首,在钢琴音乐史上,堪与巴赫《哥尔德堡变奏曲》及贝多芬的《狄亚贝利变奏曲》争锋。在此之前勃拉姆斯创作的钢琴作品大多是在小型的音乐沙龙里 演奏,而《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以及下一首《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却全然是为大型音乐厅的音乐会之用,演奏效果以辉煌绚丽著称。《帕格尼尼主题变奏 曲》则纯粹是一首炫技性作品,其华丽的织体和高难度的技巧在当时堪称独树一帜。而《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却完全走向性格变奏,每一段都写得生机盎然。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将以五首独奏作品为例来具体分析和概括勃拉姆斯钢琴变奏曲的创作风格特点及其所受影响。 一、创作风格 变奏曲在勃拉姆斯钢琴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在于他在变奏曲这一体裁创作中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还在于他给变奏曲这一古老的音乐体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古典的构建中融入了浪漫主义的血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均衡统一的结构形态。勃拉姆斯在变奏曲的创作中,遵循并捍卫着古典主义所追求的“统一”和“均衡”原则,追随变奏曲的结构框架。他对变奏曲式的思考 有着自己的结论:“变奏曲应当更加简洁一些,更加严格规整一些”。例如:他创作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OP.35主题共12小节,前4小节与后面8小节 分别加以反复从而形成24个小节,在这首变奏曲中勃拉姆斯大体上规整的保持这一结构,只是在各段的最终变奏中加以终曲式的拓展。 2.高度统一 下的多样性变化对比。在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当中,数勋伯格最为推崇勃拉姆斯的变奏手法。勋伯格在其著作《风格与思想》(Style and idea)一书中有篇文章名曰《革新者勃拉姆斯》(Brahms the Progressive),他在文中称颂了勃拉姆斯独特的变奏技巧和手法。他在其中提到勃拉姆斯的变奏手法总是有一个贯穿全曲的设计布局,而不是一个啰嗦 的频繁重复。他认为勃拉姆斯总是善于使用不同的手法和方式来变化展衍主题动机、乐句和其他材料,如果可以,就尽可能采用展开性变奏。 3.更为 严谨的对位手法。早在勃拉姆斯三部奏鸣曲的创作中已经出现了对卡农个性化运用的成份,而在变奏曲的创作中,对位技法的地位则显得更为突出,也更严谨一些。 例如,《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变奏二十中的内声部旋律化;《舒曼主题变奏曲》变奏八的八度卡农、变奏十的倒影、变奏十四的二度卡农等,都体现了属于 “Brahms”式的严谨、深沉而内敛风格的变奏。在他的一封未发出的信中提到:“从整个变奏曲可以明显地看出,你深入地研究了对位法。” 4.“纯音乐”风格的追求。勃拉姆斯身处浪漫主义晚期,但他却不为当时的“未来的艺术”所动,在当时文学化、标题化的音乐潮流中坚定走自己的音乐路线,追 求“纯音乐”的、更为质朴和严谨的传统古典主义风格。勃拉姆斯之所以选亨德尔的主题作为他一首大型钢琴变奏曲的主题材料,正是因为亨德尔的主题动机中蕴含 非常典型的巴洛克时期风格,从而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朴素的、古典的、严谨的音乐思想。而《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虽然取自一段以炫技为中心的主题,但勃拉姆 斯在其创作手法中除了注重技巧的展现外,还把严肃而质朴的风格融入曲中,并以它作为框架进行整理和规范。勃拉姆斯称之为“练习曲”,曲中大量的技法不单是 为练习技巧而设计,更多的是为了解决音乐流动和肌肉力量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