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脏病变的常见病因,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冠心病的主要治疗原则是改善心脏供血,预防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发生。我院自2011年起开始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为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效果,我们对比分析了我院心内科收治12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收集我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我院心内科收治120例冠心病患者。诊断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制订的冠心病诊断依据[1]。排除标准:① 伴有严重听觉障碍;② 伴有语言交流障碍;③ 伴有神经系统方面疾病;④ 有精神疾病史;⑤ 伴有严重躯体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干预组:男28例,女32例,平均(66.9±2.2)岁,心率(100.80±15.20)次,总胆固醇[TC,(5.01±1.32)mmol/L];对照组男29例,女31例,平均(67.5±2.6)岁,心率(100.80±15.20)次,TC(4.98±1.25)mmol/L;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组120例患者均给予冠心病的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硝酸脂类药物、肝素等。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60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和护理。
1.2.2干预组护理方法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下护理措施。① 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向其进行入院宣教,发放本科自行设计的患者健康需求调查问卷及冠心病防治手册,并对患者及家属的接受能力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及家属对于疾病的认知的程度,以便针对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患者实施个性化教育。② 药物指导:由于冠心病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而患者难以坚持,易会出现中断服药情况。护理人员主动向患者说明用药作用及长期服药的必要性,从而提高期医疗依存性。③ 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得知冠心病在短时间内难以治愈,且其复发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后会产生焦虑、恐惧不安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向患者介绍冠心病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预后及防治等基本知识,从而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护理人员尽量满足患者需求,为其营造良好的身心健康环境。④ 生活指导:护理人员嘱咐患者以低热量、低脂肪、易消化饮食为主,多食新鲜水果及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因便秘所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等情况,进而减少心绞痛、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此外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告知其运动以适量为宜,过分剧烈运动会增加增加心脏负担,指导患者依据自己爱好选择地进行慢跑、走路、骑单车等有氧运动或气功、太极等慢动作运动方式。 论文答辩
1.3疗效评价标准
在患者出院时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心率、收缩压,并随访患者1年,统计心绞痛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独立样本资料用t检验,百分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综合护理结束后干预组心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组住院天数更短,心绞痛发作率更低,见表1。
3讨论
冠心病患者治疗目的是减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发作。冠心病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心理状态可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因素可诱发疾病的急性发作,不良生活饮食习惯也可诱发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对冠心病患者采取全方位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医疗负担[2-4]。
综合护理干预是指在对患者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评估后,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从患者的健康教育入手让患者对本病有一定的基础认识,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提高其依从性,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及生活饮食指导。本研究结果提示综合护理干预组各项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综合护理干预提高了冠心病患者对疾病的感性认知,加强对其生活心理干预后明显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的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稳定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减少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概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参考文献
[1]姚崇华,左慧娟,杨晓辉,等.冠心病患者治疗型生活方式改变的原则与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9):646-649.
[2]潘辉,李凌,陶海龙.青壮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6):62-64.
[3]刘亚军,李文放,林茂恩.冠心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后停用阿司匹林与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1):19-21.
[4]路萍.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2,35(5):90-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