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务人员是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因此,鉴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结合当下热门讨论的医生多点执业,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角度分析医生多点执业的优势,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医生多点执业存在的不足和担忧。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医生;多点执业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066-02 引言 医生多点执业是指医师在2个以上医疗机构从事诊疗活动,但不包括医师外出会诊等诊疗工作。1995年我国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医生只能定点注册行医,但很多医生都存在“走穴”的行为。2009年4月6日,《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第13条提出:“稳定推进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1]”。由此,关于医生多点执业的讨论越来越多,在医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同时有学者认为,目前医生多点执业不能有效地开展的主要制度性症结在于: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医师受聘到其他医疗机构执业,应当经所在单位和相关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此外,2013年8月21日无锡市卫生局出台了《无锡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从9月起,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可以在无锡市范围内1个以上3个以内(含3个)执业地点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活动。无独有偶,北京、深圳、武汉、昆明等城市都已开展医生多点执业试点工作。 一、现状分析 2013年1月,上海“微笑医生”张强从上海三甲医院辞职,成为新医改所期待的自由执业医生;6月,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在微博上发布消息,宣布“干完这个月就辞职”,医院人才流失不容小觑,于是引发了医生自由执业的诸多讨论。据了解,张强之后所工作的地方,环境优美温馨,桌上摆放着红玫瑰,朋友来访还有免费咖啡供应。更大的改变是,张强和新就职的这家医院只是简单的契约合作关系,该医院只提供执业的平台和场所,其他都要靠他自己,独立和高风险的待价,是充分的自由和有尊严的回报。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允许医生自由执业是医改成功的重要前提,建立一个自由流动、竞争充分的医生人力资源市场,才能为医疗服务准确定价,矫正扭曲的价值体系。因此,本文赞同部分学者观点,认为有效实施医生多点执业制度,具有深远意义,有助于实现患者医院专家共同受益,达到“共赢”的局面。 二、双因素理论介绍
由于每一个人总是在动机和需求的指导下发出某种行为的,因此笔者根据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论,基于60年代美国学者艾德佳·沙因,在综合“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和“自我实现人”假设这三种西方人性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的“复杂人”假设理论对医生多点执业进行分析探讨。“复杂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其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物质需求、社会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2]。此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3]。因此,笔者运用双因素理论对医生多点执业进行如下探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导致员工工作满意与不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通常包括组织内部的政策、监督考核制度、人际关系、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等,这些因素虽然没有激励人的作用,但可以防止员工对工作产生不满。而激励因素是指可激发员工工作意愿,产生积极工作精神的因素,主要包括成就感、赏识、工作本身、责任、升迁和发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