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微创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微创穿刺引流术,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微创组总有效率及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较常规治疗效果好, 能明显提高有效率, 降低死亡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出血;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临床疗效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突发性脑血管疾病, 属于急危重症之一, 好发于中老年患者,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致死率。临床上因考虑手术风险及对机体的损伤, 以往对脑出血多采取内科保守治疗, 具有一定效果。近年来本科采用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 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 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本科治疗的10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医学论文 将其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微创组中,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42~80岁, 平均年龄62.5岁;对照组中, 男24例, 女26例, 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63.2岁。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 血压(201±21)/(115±12)mm Hg(1 mm Hg=0.133 kPa), 出血量30~100 ml, 微创穿刺引流时间为脑出血后150 min~72 h, 其中, 基底节出血36例, 小脑出血22例, 脑室出血20例, 脑叶出血22例;所有患者均排除血源性脑出血, 均适合微创手术。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情况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以脱水降颅压为主, 大剂量、较长时间应用脱水剂(以甘露醇为主, 肾功能不全时用白蛋白治疗, 并辅以甘油果糖、速尿), 并给予常规吸氧、预防应激性溃疡、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微创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微创穿刺引流术, 患者局部麻醉后, 根据头部CT检查确定穿刺点, 穿刺点需避开血管和功能区, 并以尽量靠近血肿部位为宜。选择相应型号的血肿穿刺针刺入血肿, 建立清除颅内血肿的渠道, 穿刺针进入血肿置入带多侧孔管, 抽吸血肿并以生理盐水冲洗, 再注入10万U尿激酶于血肿区, 夹管30 min~1 h后开放引流, 根据血肿引流情况适当调整引流管位置, 导管留置24~72 h。手术时注意控制血压,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后给予小剂量脱水剂、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术后随访患者半年, 观察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治疗效果。 1. 3 疗效判定标准 GOS评分进行手术疗效判定, 良好者评分为5分, 轻残者评分为4分, 重残者评分为3分, 植物生存者评分为2分, 死亡者评分为1分。总有效率=(良好+轻残+重残)/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将两组患者的良好率、总有效率等进行比较, 微创组的总有效率及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微创组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所致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该病发病突然、病情发展极快, 且颅内血肿的部位、大小及脑水肿的程度决定了脑出血的预后, 而脑水肿程度又与脑内血肿大小呈正相关[1]。因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所占比例较高, 而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形成6h后, 周围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 血肿增大、血肿周围脑水肿、急性脑积水是造成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的主要原因[2]。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 微创组的总有效率及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脑出血患者在超早期实施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 降低致残致死率, 相比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现代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256-263. [2] 李兴华.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5例临床分析.重庆医学, 2006, 35(22):20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