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所有病例矫正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的比较(x±s) X线头影测量值 矫正前 矫正后 ∠SNA(°) 84.16±2.11 82.13±1.21* ∠SNB(°) 77.14±1.45 77.92±1.63 ∠ANB(°) 7.56±1.26 5.31±0.83* U1-NA(mm) 9.86±1.32 4.65±2.22*** ∠U1-NA(°) 30.36±2.08 23.84±1.64*** 上唇突度(°) 4.13±2.42 1.76±1.55*** 下唇突度(°) 3.02±1.52 1.33±1.74** 前牙覆合 5.02±1.06 2.12±1.43** 前牙覆盖 7.12±1.63 2.11±1.77*** A-Npog(mm) 7.71±1.42 6.02±1.33* ∠U1-L1(°) 112.33±2.56 122.49±2.60* ∠L1-MP(°) 93.28±2.19 97.16±2.14* MP-FH(°) 30.24±1.72 30.63±2.01 Z角(°) 66.36±2.13 69.66±2.29* *P<0.05,**P<0.01,***P<0.001,与矫正前比较 典型病例:女,11岁,闭口困难,侧貌面型前突(图3~4),磨牙为远中尖对尖关系,深覆合Ⅱ度,深覆盖Ⅱ度(图1~2),矫治过程中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6~7之间植入种植体支抗钉两枚,矫治历时1年8个月。矫治结束后侧貌美观,咬关系稳定,磨牙关系完全远中(图5~8)。 3 讨论 牙齿的变化:矫治前后U1-NA角及距离变化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矫治后前牙覆合覆盖趋于正常,上牙轴内收,角L1-MP、U1-L1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下牙轴略唇倾,上下牙轴角度增大,咬趋于稳定。颌骨的变化:角SNA、角ANB轻微减小(P<0.05),说明本文病例种植体支抗结合减数上颌前磨牙对上颌骨有轻微的改建作用。国内外研究表明,SNA角随生长发育基本稳定或者略有增加[2]。以往文献[3-4]表明,在Ⅱ类错的矫治中,角SNA没有明显变化。而在本文中,SNA在矫治后减小,A-NPog减小,可能与所选患者均处于生长发育期,并且应用种植钉牵引前牙向远中结合二类牵引能够引起的颌骨改变。软组织的变化:上唇突度、下唇突度矫治前后变化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软组织改建明显。安氏Ⅱ类错主要表现在鼻、唇、颏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正畸治疗的目的不仅是要改善牙功能,而且要改善不协调的软组织关系,而软组织的协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硬组织的协调及位置关系,牙齿及颌骨有了改变,上下唇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开唇露齿情况改善,侧貌较为美观[5]。 在治疗Ⅱ类错畸形过程中,拔除上下前磨牙是正畸医生常用的模式,国内外已有较多报道[6-7]。而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结合种植体支抗,论文网站可以最大限度为解决前牙拥挤及前突提供间隙,相对于拔除四个前磨牙,拔除两个前磨牙能够缩短矫治时间,且患者痛苦小。在Ⅱ类错畸形的矫治中减小前牙覆盖是关键。本研究中现将3拉至远中后,在同时内收四个上前牙及减小覆盖的过程中,同时矫治磨牙关系,而种植体支抗作为绝对支抗装置,能有效的控制磨牙的前移,最大限度保护支抗,能对磨牙关系根据前牙的内收而随时调整,即需要保持磨牙不动是将支抗钉与磨牙连为一体,需要前移调整时去除连接装置,并配合颌间牵引,因而能够较快速较好的保持后牙尖窝交错关系[8-9]。文献[10-12]表明,微螺钉种植体能承受的横向拉力远远大于正畸矫治力,能提供稳定支抗,保证快速有效地前牙内收,能在短时间关闭拔牙间隙,缩短疗程。Looi等[13]的研究显示,拔牙矫治中,上颌切牙的舌向移动及牙轴的竖直改变最为显著,这种改变不仅是矫正牙性前突和前牙过度唇向倾斜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患者侧貌美观的主要机制。Rudee[14]认为,上切牙内收移动与上唇移动的变化中存在着高度相关。本文患者中都因上前牙内收而获得了软组织的美观。笔者认为,在Ⅱ类病例中真正的上颌前突并不多,对于该类病例,在下颌轻中度拥挤情况下,减数上前磨牙,内收上前牙,后期配合Ⅱ类牵引,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颌骨,能够有助于颏点的前移,促进下颌骨前移,远中移动上切牙,近中移动下切牙,还可以伸长下磨牙及下切牙,解除深覆合(Ⅱ类Ⅰ分类患者常伴有深覆合)从而侧貌得到改善[15-17]。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单纯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结合种植体支抗钉,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面型及咬关系,但伴随着下前牙的唇向倾斜,其长期稳定性需要进一步跟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