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中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给予阿加曲班静脉滴注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进行评分,并对患者的凝血常规等指标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复查也基本恢复正常,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结论:阿加曲班能有效恢复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凝血功能,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安全、有效。
【关键词】 阿加曲班;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 凝血功能; 影响
急性脑梗死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主要发生中老年人群中,具有病死率高且致残率高的特点,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影响,引起了广大医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为了观察阿加曲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98例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给予阿加曲班静脉滴注治疗,经过2周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进行评分,并对患者的凝血常规等指标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期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现将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发病48 h内到医院进行诊疗,经检查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部MR检查或者CT扫描得到证实。选择首次发病或过去发病没有留下肢体瘫痪等后遗症的患者;患者均无严重的全身合并症、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等各项血液指标检查与肾功能均显示正常;MRI显示缺血性脑梗死体积<10 cm3。排除伴有脑出血、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25~73岁,平均(63.6±10.2)岁;对照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24~74岁,平均(64.1±10.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用药方法为:每日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并同时给予患者20%甘露醇125 mL,1~2次/d;观察组则给予由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阿加曲班静脉滴注治疗,用药方法为在开始的2 d内60 mg/d,24 h持续滴注,第3天开始药量变为20 mg/d,分两次给药,每天早晚各1次,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同,疗程为2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进行评分,并对患者的凝血常规等指标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
1.3 疗效判定标准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为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以上为进步;功能缺损评分0~17%为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为恶化[2]。治疗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1.8%,对照组为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1.431,P<0.05)。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凝血功能分析 经治疗后观察组的CSS评分为(14.52±4.84)分,对照组为(19.41±5.37)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者经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复查基本恢复正常,且用药前后血常规、纤维蛋白原以及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仅次于恶性肿瘤在我国是导致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约为0.12%~0.18%,病死率约为0.06%~0.12%[3]。一直以来广大医学研究者都在为了寻找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手段,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努力。在脑梗死的治疗中,脑神经保护治疗非常重要,患者在脑缺血超过6 h之后会导致缺血中心部位周围产生半暗带区,当血液恢复后一部分半暗带区细胞会发生迟发性死亡,这些死亡细胞会引发患者脑部发生一系列脑部连锁反应,进而导致其神经细胞受损[4-5]。因此在治疗中应尽可能的延长缺血神经细胞的生存能力,阻止病情进展,为综合治疗争取时间[6]。目前临床上得到广泛认同的治疗方法是早期恢复血流的溶栓治疗,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能接受这种治疗,国内只有0.5%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采用溶栓治疗[7-8]。现阶段急性脑梗死大多还是采用抗凝、改善微循环和神经保护治疗[9]。阿加曲班是一种合成的低分子左旋精氨酸衍生物,是日本在1970年合成的一种选择性凝血酶抑制剂,它对凝血酶具有高度选择性,在浓度极低的时候能够抑制由凝血酶所致的纤维蛋白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同时抑制血管的收缩作用,进而发挥其抗凝血作用[10-11]。再加上由于阿加曲班分子量小,因此它在机体内更容易通过血管内皮和细胞屏障,并穿过纤维蛋白栅栏进入到血栓内部,对机体内已经与纤维蛋白结合的凝血酶进行直接的灭活,并且还不会对凝血酶的调节过程产生影响,通过抗凝试验能很容易监测阿加曲班的治疗作用,容易控制治疗[12-13]。另外,与肝素相比,阿加曲班的出血倾向小,安全性较高[14]。1992年,日本研究者将此药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的治疗中,与使用安慰剂组的患者进行对比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阿加曲班组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3.7%,明显高于安慰剂组(25.8%),这也证实了阿加论文网站曲班应用于脑血管疾病中具有较好的疗效[15-16]。2004年,在Strok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内容是美国研究者将阿加曲班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的治疗中,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对阿加曲班用药的安全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为,阿加曲班治疗组aPTT明显延长,两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出血不良反应并不比对照组多,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18]。由此可见,阿加曲班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的治疗中是安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