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驯龙记》沿袭好莱坞梦工厂对西方经典文化的颠覆,以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了龙的性格与气质;以共性化的手法,建立了人与龙之间的亲密联系;更以消解西方屠龙文化的手法,将暴力转移以便达成阶级利益的殊途同归,从而重塑了西方电影新的龙之形象。电影将抗击暴龙的事件隐喻为抗击暴君的预言,使人与龙之间建立了平衡的相处模式,为好莱坞电影题材的开拓与东方国家对龙形象的重述与表达,创造了新的意义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拟人化;共性化;屠龙文化 希卡普(Hiccup)是一位在性格与气质上完全迥异于同龄人的维京少年。当他力大无穷身强体壮的父辈们挥舞长矛和盾牌抵御来自龙的劫掠时,希卡普却迈动他瘦弱的长腿,在混乱中制造麻烦。维京人对这位最强首领的儿子报以善意的嘲讽,因为对于海盗那充满挑战性的生活而言,为战争和探险献出生命才是常态,而不是躲在墙角瑟瑟发抖。如何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勇士,那么去驯服一条龙吧! 《驯龙记》(HowtoTrainYourDragon)的开篇以博克岛一场大规模的人龙之战开始,希卡普用缚龙索捕捉了夜煞,却遭遇全岛人的耻笑——从来没有人见过这位闪电与死神的不洁之子,更遑论杀死它。梦工厂的动画向来以颠覆经典为主,在经历了《怪物史瑞克》系列的疲软,《马达加斯加》与《功夫熊猫》系列风卷残云般的票房创收之后,掌舵人之一杰弗瑞·卡赞伯格将目光投向了西方世界的“屠龙文化”,并以克瑞西达·科威尔(CressidaCowell)的小说《如何驯服你的龙》为改编蓝本,利用高超的3D动画技术,创造了继《阿凡达》之后的又一次视觉盛宴,而人与龙之间从对抗到试探再到互相帮助铲除暴力的故事,则一如既往地沿袭了梦工厂的主题构筑,重塑了西方电影的龙之形象。 一、拟人化:龙的性格与气质 在西方文化,无论是作为看守宝物或者美丽公主的巨兽,还是被视为撒旦恶魔的化身,龙的外表无一不是粗长的脖颈,棱角锋利的带有褶皱的头,尖锐的牙齿和充满杀伤力的箭形尾部,它们挥舞硕大无朋的羽翼,口吐炽热火焰,将进犯者烧成灰烬。与东方龙的庄严祥瑞相比,西方龙自基督教盛行,便成为邪恶丑陋的代表。到了近现代,西方人认识到龙的形象只存在于想象中,但西方人对龙的定位,如残忍、凶暴与贪婪等从未改变过。 而在西方电影历史上,1996年的《魔幻屠龙》应是早期最为详细描述人龙之战的作品之一,龙在电影里被塑造成要以处女为祭品的恶物,最终被除妖师杀死。2002年的《火龙帝国》则将龙变成只会到处喷火的史前怪物,它肤如巨鳄,背似蛇蟒,可像豹一样在地上行走,攻击时会发出眼镜蛇般嘶嘶的响声,龙最终没能逃脱被人类英雄杀死的命运,它作为影像的奇观化,又一次扮演了邪恶的象征物。更有讽刺意义的是2007年美韩合作电影《龙之战争》,巨蟒吞噬了龙珠变成貌似“哥斯拉”的怪物,龙自西方世界或为忠诚守护者或为自由不羁掠夺者的形象,沦为了电影抗击打的消费品。即便是在如《龙之心》(1996)、《龙骑士》(2007)等电影中,龙成为主人公忠实的奴仆与帮助者,但龙的命运被确定为“奉献”与“尽忠”,龙从来没有过对自身性格、身份或者态度的表达。 《驯龙记》的亮点之一是塑造了龙的百态。希卡普在翻阅维京人的远祖对龙的记载时,向我们描述了一幅幅非常生动的百龙图:有神出鬼没的,孤傲地藏逸在深海的洞窟或者黑暗的潮池,一旦被惊动便会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咆哮,致使方圆数尺之内绝无活口的雷鼓;有背负尖锐翅膀能将参天大树拦腰扫断的Timberjack;有向敌人乱喷沸水,极度危险的Skulldren;也有哪怕只是刚出生的幼龙也能喷射毒液的Changeling。每一种龙的外貌与生活习性在维京人的记载本里,都有栩栩如生的讲解,我们从电影里看到了龙生命的延续以及龙那精彩丰富的生活世界与性情。 驯龙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关联,而建立这种关联就必须深刻认知龙的世界。维京人在长年累月对龙的作战中,已熟悉了各种龙的特性,维京人的孩童在他们幼年时期就要从事艰苦的训练,《驯龙记》就展示了这种惊险又刺激的活动。如果你看到那种漂亮的精力充沛的,有着鹦鹉一样习性、鸸鹋一般步态与暴龙相似姿势,全身长刺火力明亮的龙时,那是致命纳德;维京人也会告诉你如果下巴上排列有97颗牙齿,会像火焰喷射器般吐出自上而下倾泻焰火的是MonstrousNightmare;还有酷爱睡眠的葛伦科以及活泼可爱,会像海鸥一样蹦蹦跳跳的TerribleTerror。 《驯龙记》不止将千奇百怪的龙呈现,更塑造了龙的主角“无牙”。无牙被维京人称之为夜煞,它的速度与力量永远使它来去如风,在维京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捉摸又极度恐怖的印象。而真实的无牙,它有着圆圆的脑袋,能伸缩的牙齿与粗短的脖子,长长的青色羽翼和尾部线条流畅利于滑行,它端坐时如同一条大狗般天真无邪。无牙的特质在于它能与人类交流,它以恩报恩,将半尾鱼吐出喂给希卡普;它模拟希卡普画出线条,并以表情暗示希望获得褒奖;它能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人类,感知那不同于龙的世界。因此《驯龙记》对龙的拟人化塑造,使龙具有自我思想,它们的气质与性格在西方电影龙形象的表述中,因充满生命的灵动而别具一格。 二、共性化:以肢体残缺建立亲密关联 如何驯服一条龙,或者翻译为如何驯养一条龙更为合适。驯服是独占与征服,是双方支配与被支配之间的较量,驯养是合作与联系,是双方的和谐相处利益共谋。即便影片中希卡普将无牙称为“宠物”,但编导却在有意无意间将主人与宠物的关系改写为人与龙的伙伴关系。 维京人成年的标志是彻底征服一条龙,父亲Stoick梦想自己孱弱的儿子能重振维京人的勇猛和威风,但希卡普一味沉迷图画与幻想世界,对龙的好奇不是源自杀戮而是沟通。所以当希卡普击落无牙,他并没有痛下杀手,而是凭借那一份对自然力量的尊崇和热爱,愿意与龙做朋友。此刻的无牙,失去了尾翼的一侧,再也不能飞翔,从某种层次上说,无牙肢体的残废,希卡普是始作俑者。
希卡普想要驯养无牙,他为它制作尾翼,能使无牙御风而行;他偷偷带无牙回家,躲躲藏藏似亲密伙伴;他阻止父辈屠杀无牙,因为无牙给予他从未得到过的友谊与爱护。而这一切,似乎只是主人与宠物之间的互动。但最后一场大战,在暴龙的袭击下,尽管无牙保护了希卡普,但胜利始终是付出代价,无牙成为英雄的代价就是失去一条腿——尽管维京人并不在乎失去肢体的一部分,而只要精神永存——希卡普接受了这伤残的躯体并把此当作成为男子汉必需的过程。阳光中,无牙与希卡普相依相偎,一人一龙,都带着残缺的肢体走向外面的世界,无牙不再是只能依靠希卡普才能飞翔的宠物龙,希卡普亦不再是完整的主人,因为他肉体与精神的部分,已与无牙紧紧相连密不可分。人与龙的共性,或许有时要依靠生命的缺失才能达成,而一旦能够建立起这种亲密关联,那将是永久性的不可更改的,这或许要比《龙之心》与《龙骑士》的纯粹奉献要更伟大更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