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有机会参加了集团公司组织的赴德国鲁尔矿区的学习考察活动,不仅学习了解了鲁尔煤矿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而且领略了西欧发达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素养。时间虽短,却印象深刻;虽是浮光掠影,却感受颇多。 环保的丰碑 我们学习参观德国鲁尔矿区,感受最大、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的环保节能意识非常强烈,环保节能的做法随处可见。高耸的煤矿井架告诉我们:环保节能的意识已经深入到了鲁尔煤矿人的骨髓,已经成为他们衡量煤矿如何开发利用的准则。 到达德国的第二天,我们驱车来到了鲁尔工业区,以煤矿生产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鲁尔集团就在这里。接待我们的是鲁尔集团所属的鲁尔矿山咨询与商贸有限公司总顾问、工程硕士阿明先生。德国人办事简捷干练,几句寒暄客气,阿明先生就在会议室的投影仪前详细介绍了鲁尔矿区如何从煤矿生产、炼焦生产到重视环境保护、造田复垦、收缩煤矿生产、关闭焦炉焦炭生产,实现从煤炭生产到多元经营成功转型的经验。听着阿明先生绘声绘色的介绍,望着投影仪上煤矿今昔对比图片,大家感慨颇多:是啊!环境保护是每个国家造福人民的重大课题,不仅需要全体人民的觉醒和素质的提高,而且需要企业家和整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更需要国家的法规政策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听完阿明的介绍,我们来到一座煤矿参观。老远就看到了我们熟悉的井架和天轮,然而,却不见我们国内煤矿常见的煤尘飞扬、烟雾弥漫。听了接待我们的查尔博士的介绍,才知道这是座关闭多年的矿井。我们在现场看到:昔日的塌陷坑,如今正在逐渐复垦成为良田;昔日的矸子山,如今已改造成绿草如茵、树木成林、鲜花似锦、石路盘绕的休闲公园;昔日矿井的廊道、过车天桥等,如今已改造成了现代化的办公大楼。我们沿着井口旁的扶梯上到二层原来的停车场,不见了往日矿车上下进出的繁忙景象,却见到隔断成的一间间办公室。我们又上到三层办公区参观,员工们在各自岗位上紧张的忙碌着。二三层办公室宽大的玻璃窗框吸引了我们,问及缘由,又是德国人环保节能的杰作,这些窗框之所以这么宽大,原来是空心的。冬天往里边灌热水取暖,这就省去了安装取暖装置;夏天使用井下天然的冷水进行循环降温,省去了降温装置。这样,无论是冬天和夏天,都不用安装空调,也就没有了氟的废气排放。然后,我们乘坐已经装饰一新、犹如电梯的“大罐”下到一层。在不远处,一座整面玻璃的五层汽车库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原以为是他们开展多种经营的汽车销售店,却是职工们的停车场。为了节约占地盖成了五层的停车场,为了整洁美观,五层高全是玻璃,一落到底,所以,外边一看一目了然,不知道的还真以为是汽车销售店呢!德国人环保节能的聪明才智由此可见一斑。 听着精彩风趣的介绍,看着这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感受到了德国人环保节能的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更加深了我们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和根本目的的理解。我们发展企业、发展国家的现代化,目的是什么?归根到底还不是为了员工、为了人民的生存环境更好,生活质量更高?离开这个根本目的谈发展,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差,人们的健康由于受到恶劣环境的污染每况愈下,讲速度、谈发展,又有什么用呢? 高高的井架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远远望去,好像一座巨大的纪念碑——一座环境保护的纪念碑。 大风车的传奇
第三天清晨,我们迎着朦胧的晨曦,吸吮着清新的空气,乘车前往荷兰。一路上,大家听着翻译兼导游小丁滔滔不绝的介绍,欣赏着异国他乡的美丽风光。我们问什么时候到荷兰,他说快了,一会儿就到。大约过了20分钟,我们再问什么时候到,他说现在我们已经在荷兰的土地上了。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原以为虽然都是欧盟国家,可以自由来往,但起码也要有个收费站式的边防检查站吧?也应该看看护照什么的吧?可是,这一切都没有,在高速公路上不知不觉中就从德国到了荷兰。这使我们非常感慨:在我国,省与省之间、甚至在市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上都设有收费站,堵车已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了,一堵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的都有。当然。这其中还可以解读出许多蕴含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