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鸣
儿时的心常常被村头、田边、屋后一些鸟的声音所牵动,砍柴正忙,忽闻一声“天作怪”,举起的柴刀就停在半空,而去细细辨听那亲切有趣的鸟语。
“天作怪”是斑鸠的鸣叫,斑鸠羽毛灰白,皮肤黑灰,天欲降雨时它使劲地叫“天作怪”,而雨后天晴之际它又发出“烧大火”之音。在偏僻的大山中,鸠语就是最古老的天气预报。在乡下生活了二十余载,我从未想到这自然的天籁曾引起过墨客骚人们的兴趣。
近日从周作人《关于禽言》一文中得知,这简单的鸠语还有诸多耐人寻味的典故。譬如,无闷居士所著《广新闻》中就有关于“家家好”的文字:“客某游中峰,时值抗旱,望雨甚切,忽有小鸟数十,黑质白章,啄如凫,鸣曰家家叫化,音了如人语。山中人哗曰,此旱怪也,竟奋枪捕杀数头。天雨,明日此鸟仍鸣,听之变为家家好、家家好矣。”故事固然生动,但我希望它不是真的。因为无论从形体毛色或声韵节奏看,我认为周作人把“家家好”认作斑鸠的声音是颇有道理的。斑鸠因鸣“家家叫化”而遭捕杀,不得不改鸣“家家好”,想来真叫人悲怆。周作人说,他那宁绍乡间的斑鸠叫声与“家家好”很是相似,“鸣声有两种,有雨前曰渴杀鹕,或略长则曰渴杀者鹕,雨后曰挂挂红灯。”这“渴杀者鹕”、“挂挂红灯”的鸟语,闭上眼睛一想真是很诗意,只可惜它在雨前雨后的叫法不同,又让人联想起“鸠逐妇”的传说。宋时陆佃在《埠雅》中说,此鸟“阴则屏逐其匹,晴则呼之。语曰‘天将雨。鸠逐归’也”。这里说的是自私的雄鸠,天阴将雨时,为免淋漓之苦,便鸣叫着将雌鸠赶出巢去,全不管她在外面冒着多大的风险;而当天气晴朗时又将她唤回来,以满足个人的欢愉。欧阳修在《鸣鸠》诗中将雄鸠无情而轻浮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鸠呼归妇鸣且喜,妇不亟归呼不已。”这样想着,那“挂挂红灯”的声音不免让人感到虚伪甚至恶心了。
“鸠逐妇”,真有其事吗?近人陆廷灿在《南村随笔》中持相反之说:“明秦人赵统伯辩鸠逐妇云,乃感天地之雨阳而动其雌雄之情,求好逑也,非逐而去之之谓。”斑鸠用夫妇相离来感动天地,以求降雨滋润万物,这不能不是一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的善举。
普通鸠语融纳了种种人情与世态,这是少年单纯的我不曾想到也无法破译的,那时我心中的鸠语不过是一种天气预报而已。
鹃啼
“哥哥……等我……”暮春时节,山谷里可闻一种凄切而酷似人语的鸟声。
“那是包谷鸟在叫呢!”母亲说包谷鸟是冤死的少年所化。山里人无不知晓这个故事:两兄弟,一为前母所生,一为后母所生,两个甚为和气。但后母别有心肠,欲将老大驱逐出门。某日她将两人唤至膝前,让每人背一袋包谷种上山去播,嘱咐两人各种一块地,待苞谷长出后才能回家,先长出的先回,不许相等。原来后母给老大的种子是煮熟了的,以为如此老大便永不得归。谁知途中老大见弟弟幼小,主动相助,无意中将种子调换,于是老大包谷苗全部出土,老二一株未生。老二见老大欲回家去,焦急不安:“哥哥……等我……”老大怎不想等等弟弟,只是母命难违。老大独个回家后,后母知事不妙,速去山上寻找老二,可是再也不能见到他了,只见地上刚拉的一堆虎粪旁有老二的衣物。后母与老大守着虎粪悲不欲生,顷刻间天阴风起,虎粪化作一只鸟飞上高树,哀哀直叫:“哥哥……等我……”往后,每当播种包谷之际,山里人便会听见这种鸟叫。
这显然是一个劝善的故事,母亲讲时很是动情,好像真有那事发生过,所以我每次听到这“哥哥等我”的声音,心里就有一种悲凉的感觉,仿佛人世间许多残酷事实就在眼前。
啃过许多书后,我才知道家乡所说的“包谷鸟”是个土得不能再土的名字,那鸟的学名叫杜鹃,它还有众多有趣的别名,如杜宇、子规、子归、思归、布谷、勃谷、拨谷、周燕等等,这些名字大都出自墨客骚人之口,都很雅气。杜鹃又有好些种类,古人所说的杜鹃专指四声杜鹃,也就是农人们所说的包谷鸟。此鸟形象并不美,灰不溜秋,大口嘴扁,且有一种霸道的生活习惯——它自己不筑巢,而产卵于别的鸟巢中,由别的鸟来担负它们孵育后代的任务,之后这巢就被它长期霸占……梁实秋先生在《鸟》一文中也描述过杜鹃的这种品性,他说当他这样给朋友描述时,朋友“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来”。这是可信的,但我觉得它的叫声倒很独特,四音一节,似含人间情感,令人生出许多的联想,于是就有人破译它的“语言”了,古往今来,人们所认可的只是那句“不如归去”,其来历基本上是《蜀王本纪》、《十三州志》、《华阳国志》、《成都记》、《环宇记》等书上的一些记载。《蜀王本纪》云:“杜宇为望帝,淫其臣鳌灵妻,乃禅位亡去。时子鹃鸣,故蜀人见鹃鸣而思望帝。”又因杜鹃啼声凄恻,常常彻夜,而喙部又有红斑,故“子规啼血”、“血渍草木”的说法便深入人心,人们认为杜鹃一直要啼叫到嘴巴流血为止,并把它的声音拟为“不如归去”。又说,杜鹃花其色殷红,即为杜鹃啼血渍成,所谓“山前杜宇哀,山下杜鹃开”便是。自汉以下,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范仲俺、梅尧臣、杨万里等许多文人都根据杜宇的传说,或对杜鹃寄于深切同情,或将其作为“蜀魂”、“帝魂”加以歌咏,感伤于此,籍以抒发人生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