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走进教室,闻到一股浓烈的奶茶香气。我对喝奶茶的同学说:“喝淡茶,或者白开水,也不错啊。”学生一脸的不情愿:“那多没味儿啊!” 看来,学生在饮食上喜欢“重口味”,喜欢的是味觉、嗅觉方面的浓郁,拒绝的是味觉、嗅觉方面的清淡。深入思之,学生喜欢的,只是表面的浓烈的欢愉;拒绝的,是内在的清淡、清雅的欢愉。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苏轼的《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者,清淡的欢愉也。 细想,不只是学生,包括成年人,看书,喜欢的是情节离奇、动人心魄的故事;听歌,最喜极尽声色、灯光炫彩下的声嘶力竭;吃菜,喜欢色香味俱佳的菜肴…… 我们拒绝“清欢”,久矣。 关于“清欢”,我觉得阐述最透辟者,莫过于林清玄先生的美文了。我们来品一品吧。 美文引路 清欢 林清玄 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我上学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个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个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打了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下山时我的心情很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谿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细细品悟 正如作家所说,“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听演唱会,音乐震耳欲聋,歌手声嘶力竭,观众摇头晃脑做陶醉状——只有表面的声色享受,没有宁静的心灵的品味,哪有清欢可言?喝酒,动辄举杯豪饮,没有明月清风下的小酌,哪有清欢可言?在复杂人际关系的海洋中浮浮沉沉,时刻担心被巨浪卷走,哪有清欢可言? 清欢,核心在“清”,对立面则是“浊”;清欢,关键在“欢”,内心的欢愉。
清欢,拒绝物质的诱惑,注重心灵的丰盛;拒绝浮躁和喧嚣,讲究平和与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