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意识的不自觉 在玛蒂尔德走进人生低谷时,她没有选择自杀、逃跑等等这些逃避的方式,作家赐予她诚信果敢勤劳坚韧的品质,“她一下子显示出了英雄气概”。这些表明玛蒂尔德似乎回归了自我,其实不然。其一,“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这一幕给人的感觉肯定复杂。显而易见,在思想上玛蒂尔德其实还是十年前的那个玛蒂尔德。她在内心深处,依然渴望过那样的生活,只不过现在只能认命。其二,玛蒂尔德在遭遇人生挫折时,她缺少深刻的反省,没有去总结教训,追究自己遭受重大挫折的根源,而是一头扎进了另一种世俗的活法。那就是普通小资产阶级平民就应该安分守己地为衣食生活而操劳奔波,不要去奢想那些浮华的生活。当然,这里面有很多传统积淀下来的可贵品质。换种说法,玛蒂尔德为追求不切实际的梦想摔得头破血流,终于肯埋下头走祖辈走过的老路了。所以,玛蒂尔德十年后在公园遇到好友时,她没有一点因为寒伧而感到局促不安,因为她已接受命运的安排,觉得自己就应该这样过。 贯彻玛蒂尔德的一生,我们找不到主人公真正的自我意识。她顺从世俗意识的主导,屈从命运的安排,从一种不切实际的活法,转入另一种“切合实际”的活法。她看似有自己的主见思想,实则是一个被集体意识化了的人偶。她的个人意识没有真正觉醒,从没有想过命运为何如此不公,也缺乏思想上的引导,从没有想过与命运对抗,甚至没有像窦娥那样发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她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浑浑噩噩过一辈子。她是一个深处不幸而不自知的小人物。 四、小资产阶层生活的折射 作家写这篇作品的背景是:法国资本主义社会正经受一系列经济危机,为了转嫁危机,金融巨头形成了垄断,中小资产阶级经济纷纷破产,生活动荡不安,许多人流离失所,落魄自杀。《项链》中描绘的玛蒂尔德的梦想是当时上流社会腐朽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拜金主义使许多中小资产阶级借贷投机,像玛蒂尔德一样想抓住所谓的机会,结果成了大资产阶级转嫁经济危机的替罪羊。作家以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寓意性地反映了当时小资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对于小资产阶级的出路,作家没有做出明确指示,只留下有关命运的一段论述,耐人寻味。 综观上文,我们说作家通过这篇小说所要表现的是一个被命运嘲弄的小人物。一个人如何找准自我在社会中的定位;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寻求思想上指明灯的重要性等等,这些都是《项链》深刻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郭成杰.人生是多么变幻无常啊——试用“微扰论”分析《项链》的主题[J].名作欣赏.2003(02)45—46. [2]邓楠.论莫泊桑的悲观主义[J].武陵学刊.1996(05)56—58. 作者简介:陈晶(1981—),江苏泰兴,初级职称,语文教师,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