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颓唐的老境,懊悔的心境 《背影》的写作起因于朱自清父亲的来信,这封信让他“流泪不止”。[3]在文章最后我们也能得知情况的确如此,父亲信中那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让朱自清泪如泉涌,仿佛“看见了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文章多次提到父亲的“老境”:如“赋闲”在家,“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过铁道时,“慢慢爬下”,以及父亲信中提到的“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等等。其实文中父亲多次的叮咛,“再三嘱咐”也侧面反映出父亲的确老了。这些话语虽然简单,但也能折射出父亲的心理,有反复“叮咛”的悲哀,也有“挂念”里的孤独,还有“大去之期不远矣”生命的无助。朱自清对父亲的过错或许有过埋怨,有过郁结,可是当他看着年迈的父亲艰难地去给他买橘子时,“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此时的泪水是朱自清对父亲背影的百感交集:姨太太的闹腾,家庭状况的急转直下,母亲的痛苦,祖母的去世,榷运局长(俗称烟酒公卖局局长)被撤职,亏空公款,借高利贷,混到现在黑布小帽……这些或许都会在朱自清当时的头脑中闪动,他的内心出现不安与懊悔。曾经的父亲也是意气风发,干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朱自清多年后看到父亲的来信,回想起父亲蹒跚步履,回想起父亲的再三叮咛,回想起父亲的一再坚持,心中再也没有埋怨,有的只是感伤和愧疚,有的只是不可言说的嗟叹和懊悔。 因此,《背影》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在写父子情深,实际上是以“背影”为主线,以“三境”为叙述内容,主要叙述了颓败的“家境”和颓唐的“老境”以及充满了悲哀、感伤、感动、愧疚、懊悔的“心境”,写的是父子间的负疚与不安,在“父子情深”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愧疚心理。具体地说,就是父亲因“家境”破败而产生了一定的负疚感,他总想为儿子做这做那,既可说是多年所养成的习惯,也是试图以此减轻自己的歉疚。而儿子呢?在父亲的“背影”、“老境”“颓唐”面前,有着不可言说的嗟叹和懊悔。作者不堪承受嗟悔之重,对父亲“背影”的追忆不过是一种自我拯救,写作如同开闸放水一样,是为了让堵在心里的愧疚有了发泄的通道,写完了自然就会轻松些。所以《背影》不是在写感情的,而是在写心理的。 最后,我想说《背影》之所以成为典范,被人称道,不仅因为它是一篇平易畅达而情真意切的抒情美文,是一篇波澜不惊而又回环往复的心理散文,是一首质朴的抒情诗,更重要的因为它是一部儿子献给父亲的忏悔录。一个“背影”记录了父亲的歉疚、颓唐及对儿子的关心,也正是一篇《背影》消除了父子间的裂痕。它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参考文献: [1]李广田.《李广田文集》:第3卷[M].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 [2]复兴、蒋成禹著《中国现代散文家论》[M].山东教育出版杜,1996. [3]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2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彭婧(1989—),女,江西吉安人,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文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