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日本动漫中二次元少女形象及韩流风潮的影响,大眼睛、锥形脸、白皮肤、瘦身材这一标准化、单一化的审美诉求从虚拟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在如今的广告领域中更是司空见惯之事。淘宝上千篇一律的试装模特,美瞳广告中卖萌的青春MM,时尚杂志里的嫩模少女,无不在向时下年轻人宣扬,这才是她们应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形象。当然这一完美形象的塑造,需要所谓的少女之物,即如假睫毛、发圈、眼睛、蝴蝶结、墨镜、化妆品等可以美化与修饰形象的物品。“女人出名要趁早”、“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等名人话语也被广告商截取其意以用之,将自身利益诉求隐藏其间,转化成为新的理念,灌输给并无足够辨识力的年轻少女们。对于这些外在产品的需求,低要求者在如哎呀呀一类女生购物店中即可满足,高要求者则以获取奢侈品为荣。广告商还会邀请明星加盟,共同营造一种公主般的梦幻与美妙,让时下少年沉溺于其中不得自拔。这一点在时下流行的青春文学《最小说》、电影《小时代》均有体现。无论是广告商还是青春读物,都在避免展现现实生活真实的一面,很少传递青春时代应有的奋进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纷纷转向某些莫须有的忧伤与迷惘,在被消费主义绑架的理念灌输下,少女形象被物化、被商品化的痕迹越来越重。 四、处在夹缝中少女的形象疑惑 沃尔特李普曼在其代表作《公众舆论》中指出,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主要存在三种现实:一是“客观现实”,这种现实是客观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实现实,就是事实本身;二是“拟态环境”,而这种“现实”是经过媒介选择、加工、过滤后向公众展示的“象征性现实”;三是“主观现实”,这种“现实”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主观现实”是在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因此媒介再现不是对其现实的客观反映。 现代广告起初是为生活富裕、消费水平高的消费者群服务,通过广告,消费者可以发现“自我”或者想成为“什么样的自我”。现如今,广告中所传达的信息混淆于巨大的信息环境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与辨识力、未踏入社会大环境当中的青少年们便很容易被广告等媒介中传递的信息误导。当代广告符号学认为,我们身上根本就不存在一种所谓的“自然的”和“生理的”需求,任何需求都是外在事物创造出来的,因为它是社会性的。在时下网络新媒体与消费主义价值观大行其道的当下,少女们被物化何商品化的媒介再现现象随处可见,她们面临的处境其实是极为尴尬的:社会一方面教育训导她们要乖巧听话,一方面又展现着社会现实的物欲横流;这边电视公益广告在提倡勤俭节约,那边时尚杂志广告在高调宣言奢侈品所带来的地位与潮流的象征,甚至连招聘广告中都会提出对女性年龄、相貌的苛刻要求。时下广告在灌输一种理念,即鲍德里亚所说的,“我买了因而我就是”,商品让我们成为什么或应该成为什么,而不是真我是什么。这种改变不是在发现与寻求自我,而只是广告媒介为某种利益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然或生理的社会性需求。 五、年轻一代应如何看待时下广告中的少女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