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道家思想对元代文人画发展的影响

时间:2013-12-31 11:01 点击:
  【内容摘要】元朝建立后,取消了科举制度,一代文人失去了入仕之阶,成了“有闲”之人,处境相当卑贱,在朝者备受猜疑和排挤,在野者身怀亡国之恨,寄情山水,乘物游心。主张“出世”的道家思想成为文人阶层超越苦闷人生,重返自然的慈航,手中的画笔也就
  英国艺术史论家贡布里希说过:"对历史有所了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艺术家要使用某种独特的创作方式,或者为什么他们要追求某些艺术效果。特别是,这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能使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独特性质眼光敏锐,从而提高我们对细微的差异的感受能力。要想学会怎样欣赏艺术作品的独特价值,大概这是一条必由之路。"①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少数民族政权,其有别于以往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表面上看是对汉族文化发展的阻碍,但客观上却成就了一个多元文化融会整合的时代,成就了以文人画为主流代表的绘画观念、技法和艺术风格的巨大转变与蓬勃发展,这其中道家思想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道家思想在元代的历史地位以及对文人的影响
  宗教在元代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蒙古人本身就是宗教的信仰者,统治者非常了解宗教在维护稳定方面的作用。因此,对待儒、道、释各派都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并设置僧官、道官等宗教官职。这虽然是统治者的一种政治策略,但对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全真教掌门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特殊关系,元朝统治者对道教的发展十分宽容,而道教徒的地位也居汉人之首,享有许多优惠政策。
  元代道教结合文士与道统成为一大集团,成为朝廷行政体系的一股政治力量,在保护汉文化方面居功甚著。因此,许多富家大户、不愿入仕的文人儒士为了避免官府盘剥、征聘,采取捐助的方式或为道官、或为隐户而庇护其中,所谓"士或困于穷愁放逐,力有所不得为,则自托仙人道士以为介"。②道教与老庄、禅宗一样,宣扬和实践恬淡、虚无、无为的逍遥论,而且还把这种神清气朗、健康无疾的生理状态作为一种心境和生活情趣去追求。尤其是在元代特殊的环境之下,这种独特之处对于文人的吸引力就更大了。因为当时受到朝廷宠信的全真教提倡其教徒注重在身心和文化方面的修养,一定程度上使道教在文人中的影响力得以提升。元代文人画家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信奉道教,并且在名号上也有所体现,如赵孟頫号松雪道人、李衎号息斋道人等。
  二、道家思想与元代文人及文人画的精神契合
  老子和庄子本无心绘画和美学,但其哲学思想的审美内涵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家思想维护人的精神尊严,把"无为"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去追求,帮助人们超越生活的失意,跳出情欲世俗,获得一种圣洁的心境和宁静的自由。
  元朝建立后,取消了科举制度,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蒙古族统治者礼遇儒臣,重视汉文化,从儒家经典中学习治国之道。忽必烈大力招揽人才,广收"江南遗逸"。至文宗,则更进一步"亲儒重道",礼遇文士,建奎章阁,盛文人翰墨。尽管如此,一代文人们的处境仍然相当卑贱和无奈。不论是以赵孟頫为代表的无奈出仕元朝的"隐于朝"者,还是以钱选为代表的逍遥自在做神仙的"隐于野"者,或是以倪瓒等为代表的"谨修而身,慎守其真"的"隐于市"者,都身怀亡国之恨,徒有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却难酬壮志。于是,主张"出世""无为"的道家思想就成了这些文人阶层超越苦闷人生、重返自然的方式,手中的画笔也就成了他们寄寓理想、融情自然的致趣,以尚意为特征的文人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
  文人们"游放乎山水之间,而乐乎名教之中,读书弹琴,足以自娱"。③他们把"想夕阳下,明月出,飘飘然行吟于松声风影中"当成平生之至乐,这与道教在同归自然方面很是契合。赵孟頫身为宋室后裔又无奈出仕元朝,落得"贰臣"骂名,在政治上又始终受到元朝统治者内部的猜疑和排挤,矛盾、痛苦和压抑时时纠缠于心。他凭借自己"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的修养,以老庄哲学思想为慰藉、为启迪,创作了大量经典之作,提出了"尚古""以书入画"等重要理论主张,成为一代画坛领袖。其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不但文人画意趣十足,对道家所倡导的虚极、玄远等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石涛《画语录·山川章》)的境界。钱选"立志耻做黄金奴"(柯九思《草堂雅集.题钱舜举话梨花》),隐逸山林,"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其《题山居图卷》中"安得蒙庄叟,相逢与细论"一句道出了他闭门悟道,与"庄叟"神会,平淡天真的心境。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元四家,或道,或渔,或商,或仕,虽"处昏上乱世之间"(庄子《山木》),仍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超然心态,"乘物以游心",开创了中国画史上独特的审美境界。
  三、元代文人画的繁荣发展及其呈现的时代风貌
  就元代绘画,特别是南方文人绘画而言,是生长于一个多元文化整合的时代,其集前人绘画艺术成就和传统美学思想之大成,不仅在艺术风格上实现了转变,同时还促进了萌芽于唐代的"文人画"在元代的蓬勃发展,并对明清两代文人画的最终繁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存环境、思想观念以及审美意趣都发生了改变,道家思想的审美理念被时人以一种艰辛方式接受和取用,以致改变了文化发展的潮流。④
  元朝统治者政治上的远离以及民族待遇上的不公正虽然使大多数文人感到政治前途黯淡,但这并没有成为南北文化融合的障碍,文人之间经常性的集会成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如顾瑛、曹云西、倪瓒等人便经常充当集会组织者的角色。此外,文士们往往还通过游历或仕宦的机会进行访问和交流。与赵孟頫并称的北方画坛领袖高克恭便借助游宦南省的机会经常交游词林,互商技艺。赵孟頫、曹知白、黄公望、王冕、王蒙等南方士人也在北上仕宦的过程中受到北方文物逐渐兴盛的感染,其中不少人经常会有幸参与仁宗、英宗、文宗、鲁国大长公主等组织的宫廷鉴赏集会,接触到大量来自南宋秘书省的禁书图籍和艺术藏品,这对他们审美能力和艺术情趣的提升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这种北人南历和南人北游交相往还的过程中,北方的绘画成果也被介绍到南方。元代文人画风的转变之所以被公认为是一个新的开创期,与当时文人画家们普遍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气质有主要关系,是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和师承渊源的多样性赋予了其明显不同于前代的艺术风貌。
  首先,元代文人绘画"尚意"的特点更加突出,抒情自我化的艺术功能被强调,体现了特殊背景下文人个性意识的觉醒。由于家国沦丧和政治环境的约束,使他们的视线由报效国家转而投向对自身内心世界的自省。画家心中的山水,寄寓了画家远离尘世的理想,融入画家忘情于大自然的自由心境,也渗入了无可奈何的萧条淡泊之趣。对于画家内心世界的关注,赋予了作品一种注重内省的特殊气质。以书入画是元代文人画的一大特色。由于更能体现他们崇尚"道"和"自然"的"出世"情怀,山水画的发展代表了元代绘画的最高成就。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以及元四家的众多作品都是我国山水画史上的精品。
  其次,绘画的地位及其对文人阶层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很多兼具学者身份的画家对于绘画的关注和投入也使得绘画的地位在社会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使绘画逐渐从以文辅画、以诗入画的文学功能性中脱离出来,开始探寻独立的艺术品格。绘画与诗、书、印的结合与其说是文学的扩展,不如说是绘画综合了多种艺术表达方式对自身形式和风格进行了完善。诗、书、画、印结合的风格在这一时期已成规范,画家以笔意诗情直抒胸臆,磊落之情跃然纸上。此外,绘画开始与市场发生联系。虽然图画自售历来为文人所不耻,但自宋代以来,由于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文人对于商业的看法也开始有所改变,所谓"精金美玉,自有定价"。绘画作品市场化的趋势在元代开始明显加强,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把售画作为补充经济收入的渠道之一,这反映了精英阶层对于艺术价值的普遍认同。
  再次,大一统的社会环境、融合交汇的多元文化、四通八达的交通来往、逐步发展的城市经济等众多因素使研讨绘画成为可能。各种绘画流派之间的交流切磋成为一种时尚。绘画由原来的个体艺术行为转变为一种公共研讨艺术。这不但在客观上对因循守旧、妄自尊大的心理拘囿是一种突破,而且在画家们的交流探讨中,更能使具有独立个性的风格得以彰显,这对于元代洒脱恣意、不拘羁绊的画风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从传统美学的角度看,也体现了一种包容开放的审美观。
  道家思想中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无意中潜入了元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对元代文人画的发展乃至明清时期文人画的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6.
  ②虞集《道园学古録》卷50"倪文光墓碑",四部丛刊本.
  ③《松雪斋文集》卷6"送吴幼青南还序",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④王永亮.中国画与道家思想[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239.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张斐然)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