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如若周作人此种性格之人没有生活在乱世,而是治世,那么"投敌叛国"之事不会落在任何人身上,更不会有知堂附逆了。在治世,他能尽显才华。他博学多才,在他死之前他还在尽心尽力的翻译外国作品,为国家的文化事业贡献心力。 若他没有选择附逆之命,而是弃之于他人,那他会美名远扬,而今日之人也不会不知周作人是何人物罢。正是因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所以他对于"己所过"没有过悔意,因为他觉得自己坦荡荡。周作人"附逆"铸成的悲剧是其性格、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命运等各色杂糅在一起酿成的苦果。斑斑驳驳,看着让人悲叹,不忍触痛自己的心灵,遂只能慨叹历史的无情。对于后世之人将知堂妖魔化说他不孝顺之类的话,只能漠视。此种是非还是留给历史去澄清。想必多年后历史还是会还周作人以公道罢。 参考文献: [1]孙郁,《鲁迅与周作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 [2]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3]傅振中《回首冤亲一惘然--论周作人附逆前的两难处境及其最终选择》,《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8期 [4]黄开发《对人生和民族的双重悲观-周作人附逆思想探源》,《江淮论坛》1992年05期 [5]王士菁《关于周作人》,《鲁迅研究动态》1985年4期 [6]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