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威尔,阿尔卡季的伯父,旧贵族势力的代表。巴扎罗夫,出身贫贱,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通过自身的劳动挣些小钱养家糊口。巴威尔从小出身贵族,接受贵族的良好教育,受贵族生活方式的熏陶,和巴扎罗夫的否认一切不同,他热爱音乐、哲学,看不惯巴扎罗夫对于贵族礼节的不羁,而对巴扎罗夫来说,音乐、美术远远没有一顿饱饭或者一壶好酒来得重要。巴威尔认为革命应该以渐进的方式推动,主张通过循序渐进的改革来缓和农民与贵族之间的阶级矛盾,而巴扎罗夫是激进的,他认为应该通过一次性的革命来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
正是由于这些不同,巴威尔与巴扎罗夫初次见面便互生厌恶、争论不休。巴扎罗夫用放肆的口气凌辱巴威尔,巴威尔自诩是热爱自由的“英国贵族”,在巴扎罗夫的面前展示自己的一本正经。表面上看巴扎罗夫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但是根据作者的表述,其实这种强悍的表现正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虚弱。
也就是说,屠格涅夫在对虚无主义进行推崇的同时,没有将其上升到可以战胜贵族的地步。虽然最终巴威尔与巴扎罗夫所代表的两种政治势力的斗争,以巴扎罗夫的胜利而结束,但是不可否认,这种胜利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彻底的,并未触动旧贵族的根基。这从故事最终的结局:巴扎罗夫射伤巴威尔就可以看出。贵族虽然没有能力阻止防御,但是从心底不可以容忍新兴势力对于政治生活的干预。并且巴扎罗夫也只是射伤了一个巴威尔而已,千千万万的“巴威尔”并没有被触动,从深层次上来说,俄国积贫积弱的现实、农民痛苦的遭遇并未因此而改变。
三、结语
不可否认,虚无主义是一种进步的社会力量,但是它并不能拯救一切。屠格涅夫设想通过虚无主义者那种批判一切、否定一切的进步力量来改变俄国现实,推动改革,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虚无主义者虽然仇视贵族,否认一切权威,但是他们并非革命者,他们反对农奴制,但是对于暴力斗争却深恶痛绝。从社会的发展进程来说,虚无主义者以及虚无主义只是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罢了,最终都会走向消逝,就如同主人公巴扎罗夫的死亡一样。
参考文献:
[1]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2004.
[2]弗兰克.虚无主义的伦理学——评俄国知识分子的道德世界观,俄国知识人和知识偶像[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蒋路.《屠格涅夫文集》总序[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申家仁.不由自主的倾向——《父与子》的创作过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版),1987(01).
[5]王卓.从虚无主义看《父与子》[J].当代小说(下),2010(10).
[6]谢兆丰.从虚无主义论巴扎洛夫的形象[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7]姚海.俄国虚无主义运动及其根源[J].史学月刊,1993(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