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从《大街》看刘易斯对美国乡镇的叙事与塑造

时间:2013-09-18 13:36 点击: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大功臣,他摒弃了19世纪美国文学中推崇乐观、高雅的浪漫主义创作文风,兴起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之路,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92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大街》让刘易斯在美国文坛上一举成名,该部小说在出版的一年中被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大功臣,他摒弃了19世纪美国文学中推崇乐观、高雅的浪漫主义创作文风,兴起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之路,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92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大街》让刘易斯在美国文坛上一举成名,该部小说在出版的一年中被连续重印二十八版,成为20世纪美国出版史上的奇迹。在小说中,刘易斯用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来描述美国乡镇的真实生活,用诙谐幽默、辛辣嘲讽的文字语言来揭示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腐败、心理的扭曲,真实再现了美国乡镇的“黑暗”面,无情披露了当时的社会弊病,如物质崇拜、自视清高、单调古板等。因此,英国著名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高度赞扬了《大街》这部作品,认为这是一部卓越的、优秀的、极具洞察力的巨作。
 
  一、颠覆“诗意化”的乡村叙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在美国已经实现了几个阶段的发展,美国的工业城镇也逐渐发展与壮大成为美国经济的主要力量,而乡村小镇也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美国经济统治地位,并且乡村小镇在生活与精神上正迅速地被工业城镇所侵蚀。尤其是自20世纪开始,机械革命改变了乡镇的生产方式,消费市场在乡镇里广泛扩充、铁路轨道摧毁了土地与村庄,乡镇的面貌不再是粗犷、朴素的,乡镇人们也不再是善良、纯净的,美国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已被摧毁,乡镇市民的人格与人性在狭隘与闭塞的环境中开始沦丧与扭曲,古道热肠的“西部精神”将不复存在。如“他妈的,老子真恨不得放上一把火,让整个戈镇通通烧掉”,这是农户对戈镇的抱怨,因为受尽戈镇商人的无限制压榨,农户们的收益大大锐减,沉重的生活压力让农户们积怨很深。而他们这样的抱怨在戈镇居民眼中是乱嚼舌根,极有可能受到戈镇居民们的排挤,并将他们赶出戈镇。
 
  在《大街》的创作中,刘易斯用隐喻性的空间意象来表现其颠覆“诗意化”乡村叙事的行为,戈镇是小说中刘易斯根据美国乡镇原型来塑造的一个乡镇代表,在以往的戈镇里“铁狗雕像”在乡镇市民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传统、秩序及安定;而经历了工业革命后的戈镇其象征标志发生了变化,“红色火车站”以一个“新神”的形象在戈镇民众心中扎根发芽。一开始,戈镇的人们对火车与铁路充满了抵触心理,认为它是用钢铁、橡木、砾石组成地怪物,因此火车站也只是戈镇中不起眼的建筑,只是一座矮小的红色房子。但是,自从铁路在戈镇开通后火车为人们带来了数量惊人的货物,充实了戈镇的商品累积,促进了戈镇的经济发展,一些具有冒险精神的人们依靠铁路与火车成为了令人羡慕的财主,同时也令戈镇的人们形成了崇拜个人财富的观念。于是,“红色火车站”便顺理成章成为戈镇人心目中的上帝与“新神”。刘易斯用反“诗意化”的乡村叙事手段来讽刺与批判还在幻想中的乡村叙事学派们,面对历史进程带来的变故,他们试图沿袭“诗意化”乡村叙事来规避乡镇生活的演变,而刘易斯则用诙谐、犀利的笔锋来警醒这些作家们,包括美国社会所有的人们,面对现实并从美好憧憬中觉醒。
 
  二、塑造真实的美国乡镇及市民
 
  戈镇是刘易斯在《大街》中塑造的一个美国乡镇,刘易斯以自己的家乡索克镇为创作蓝本,从他熟悉的美国乡镇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塑造了一个真实而典型的美国乡镇——戈镇。关于戈镇建筑的描写,作者刘易斯通过女主人公卡罗尔的眼睛来进行描绘,“属于主张把家具摆设塞得满满的维多利亚派……室内每一英寸的地方,都要摆满东西,即使是毫无用处的东西也行”,这是面粉厂老板家里客厅的画面。因为富兰克林提出的简朴生活理念早已深入到戈镇居民的头脑中,所以戈镇居民会充分使用房屋里的每一个角落,而对于房子的装饰也制定了一系列公认的基本标准,中规中矩、雷同模仿,因此毫无创新可言。如果哪一家居民房子的装饰不符合公认的基本标准,那么这一家人都会遭到戈镇其他居民的冷嘲热讽。而正是因为戈镇居民的保守、闭塞,因而阻碍了戈镇的进步,影响戈镇的创新发展,这在戈镇古板、老旧、雷同的建筑上足以可见。
 
  在《大街》这部小说中,作者刘易斯通过女主人公卡罗尔的视角来观察戈镇,观察生活在这里的市民们。戈镇的居民异常排斥新鲜事物,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东西,只要与戈镇公认的审美标准不同,那么再新潮、漂亮的东西都会遭到戈镇居民们的排斥。就以服饰审美为例,镇上来了一位瑞典小裁缝,他的穿着打扮在卡罗尔看来非常新潮:“他身上套着一件褐色细线衫,里面穿的是白绸衬衫,下身是白色法兰绒裤,脖子间系上一个天蓝色碟形领结。”但他这种新潮的穿着打扮超越了戈镇成功男士的服饰审美标准,于是遭到了戈镇居民的嘲笑,最终瑞典小裁缝逃离了这个可怕的戈镇。一位外来者若是没有遵循小镇居民的价值观、行为模式、文化态度的标准限定,那么这个外来者一定会到处遭人排挤,备受批评与讽刺,最后因无法承受而无奈地逃离。就如卡罗尔一样,她试图从城市新型中产阶级思想来改造戈镇的人与事,但遭到戈镇民众的一致抵抗,反而险些被同化。而这种现象是“乡村病毒”对戈镇民众荼毒的结果,市民们的愚昧、保守共同为“乡村病毒”提供了寄生的土壤,使得市民们产生了严重的排外心理,不仅排挤外来者,而且还骄傲自大地抵制外来先进文明,从而使戈镇的大街小巷被传染病毒充斥着,进而产生了教条主义、文化局限、狭隘保守的社会弊病。
 
  在现实乡镇生活中,刘易斯见证了市民们的种种丑态,于是他在《大街》上重塑了乡镇居民的思想、品行及精神。为了使其文字更有张力,刘易斯使用隐喻来表现小镇人们的自命不凡、平庸鄙俗及愚昧无知,如妇女读书会就是一个隐喻对象,这是一个由年轻少奶奶组成的一个名义文化团体,也是戈镇上流社会一个独特的代表。在这里汇集了许多自认为学识渊博、素养超凡、附庸风雅的年轻少奶奶们,她们会一本正经地探讨文学问题,如在研究英国诗歌时她们只花费了一会儿功夫就分析完了莎士比亚、拜伦、尼生、吉卜林,认为已经具备了“研究”成效,这样的文化研究和她们做家务一样简单、轻松,正如女主人公卡罗尔所说的那样“她们认为自己对于文化嘛,好像已经撒上了一把盐,腌过了,就像火腿一样可以挂起来啦”,而这样的象征性研究行为便成为炫耀的资本。实质上,戈镇上市民们的生活差不多就是这个妇女读书会的状态,每个人都将自身禁锢在闭塞的生活与文化环境中,过着浑浑噩噩的市侩生活却浑然不知。
 
  三、总结
 
  在现今这个开明的文化环境中,《大街》被许多文学者称之为“讽刺文学的杰作”,而刘易斯也被认为是美国首位敢于挑战传统美国文学的勇者,他毫无畏惧地颠覆美国文学所尊崇的“诗意化”乡村叙事,辛辣地揭示与嘲讽了当时美国乡镇生活与文化环境所存在的弊病。同时,刘易斯采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重塑了真实的美国乡镇及生活在乡镇上的市民,让所有美国人能够清醒地面对美国乡镇的现实变故,从幻想中醒悟。尽管因《大街》的创作使刘易斯备受美国批判学者的挖苦与讽刺,但《大街》的出现确确实实对美国文学发展的转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性。此外,小说《大街》也具有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它警醒人们要抵制诱惑、谦虚上进、敢于挑战与创新,同时也要预防文学与经济上出现“泡沫化”的虚假繁荣。
 
  参考文献:
 
  [1]蔡淑红.敏锐的批判与深沉的思考——论辛克莱·刘易斯《大街》的艺术成就[J].作家,2011(12).
 
  [2]张小花.辛克莱·刘易斯的《大街》解读[J].飞天,2010(12).
 
  [3]樊艳霞.从消费文化角度重读《大街》[J].安徽文学,2010(7).
 
  [4]杨海鸥.刘易斯《大街》的异质化叙事策略[J].国外文学,2010(2).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