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简析《阿拉比》的创作手法

时间:2013-08-17 10:24 点击:
詹姆士·乔伊斯(James Joyce )爱尔兰作家,诗人,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乔伊斯的文学生涯始于他1904年开始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都伯林人》。在写给出版商理查兹的一封信中,他明确地表述了这本书的创作原则:“我的宗旨是要为我国的道德和
  詹姆士·乔伊斯(JamesJoyce),著名作家,诗人,1882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家庭,乔伊斯的文学生涯始于他1904年开始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都伯林人》。在写给出版商理查兹的一封信中,他明确地表述了这本书的创作原则:“我的宗旨是要为我国的道德和精神史写下自己的一章。”这实际上也成了他一生文学追求的目标,作家因此而获得了祖国人民的衷心爱戴。
 
  在乔伊斯笔下,在英国殖民主义和天主教会双重压迫和的爱尔兰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国家,而都柏林则是它“瘫痪的中心”,在这个城市里充斥着麻木、苦闷、沦落的精神荒漠。《阿拉比》(Araby)是短篇小说集《都伯林人》中的第三篇。小说讲述了一个都柏林少年的故事。这篇小说语言细腻,字里行间透视出人类空洞荒芜的精神世界。创作手法丰富多彩,充满了现代性。
 
  一、客观性
 
  传统小说的作者对所描写的人物和叙述事件的态度鲜明,作品的思想倾向十分明显。而现代作家反对这种做法,他们反对作家在作品中直抒胸臆,反对作家对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加以任何评论。他们主张客观地描写人物的思想和行动。作家对作品中的人物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家在描写故事中的人物时,应让人物自己去思想和行动,而作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客观的呈现出来,不由作家说明,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同作者一起参与创作活动。现代小说的这一艺术特征,就是作品的客观性。乔伊斯的《阿拉比》中,读者找不到任何一处对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的评论,但作者依然告诉了读者他想要读者知道的。这些都是通过看似平淡的对微小事物的客观描写完成的。例如,在小说的开头,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我们从前的房客,一个教士,死在这屋子的后客厅里。由于长期关闭,所有房间都散发出一股霉味儿。厨房后面的废物间里,满地都是乱七八糟的废纸。我在其中翻到几本书页卷起而潮湿的平装书:瓦尔特·司各特的《修道院长》,《虔诚的圣餐者》和《维道克回忆录》。我最喜欢最后一本,因为那些书页是黄的。”
 
  在这里,乔伊斯没有给我们直接定义出主人公的性格。然而,我们却从字里行间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他喜欢翻一些没有人要的旧纸堆,并在里面找到了一些书页已经发黄的旧书。而事实上,他喜欢这些书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发了黄的书页。可见,主人公是一个有怀旧情绪的男孩。
 
  这里,作者没有用一个主观的词去评论男孩对倾慕的女孩的感情,然而,那份热烈得让人窒息的激情,鲜活地呈现在字里行间:“我觉得自己快要失去知觉了……以致手颤抖了……。喃喃自语着:啊,爱!啊,爱!”“我慌乱不堪,不知道说什么好!”读者似乎从这些文字中看到了一个为了心目中神圣的女神而激动得面色苍白、浑身颤抖的男孩!小说中到处都是这样细腻的细节描写,不仅是对主人公,对那个总是出现在光影中朦胧神秘的女孩,对男孩的叔叔、婶婶、对阿拉比集市的小贩,等等,作者都是从极其可观的角度去做细致的描述,而不是加以主观评论,这种现代性的写作手法,使得作品故事生动,人物鲜活,读者始终沉浸在作品如诗一般的描述性语言当中。
 
  二、情节的淡化
 
  对情节的淡化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之一。现代主义小说对人物精神情感的关注与淡化情节的写作方式源于人们对复杂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因此这些作品通常从内心的角度映射出世间百态,以荒诞的、富于寓意的抽象方式,意图展现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里。乔伊斯这样说道:“都伯林那即乏味又闪光的氛围,它的幻影般的雾气、碎片般的混乱、停滞的社会—这一切只能通过我使用的词的质感传递出来。情节并不那么重要。”(戴从容,2005:11)。
 
  在《阿拉比》叙述的过程中,乔伊斯摆脱了传统小说中按时间顺序安排故事情节,并依照矛盾的发生、发展,情节跌宕起伏至高潮,然后安排故事结局这样的创作手法,采用了淡化情节的完整性和逻辑发展顺序,着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通过人物对周围世界的细腻观察和内心感受来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故事全篇给出的时间和地点都很模糊,将笔墨主要放在人物内心对外部事件的反映上,读者作为直接的倾听者,不经意间也忽略了这些信息,从而进入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小说中有一段长达三百字的描写,篇幅占全文六分之一左右,却没有按逻辑顺序发展情节,整个段落都是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从男孩儿对儿时零散的回忆,回忆中也是玩耍的片段和对玩伴曼根的姐姐的情感的拼接。
 
  在第六段和第七段的叙述中,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男孩复杂的内心活动:从涉世未深的羞涩,到激情澎湃的幻想,再到崇高信仰的升华,这一系列情感的跌宕起伏,并不是通过情节的发展,而是作者的细腻描写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走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阿拉比》中象征意象丰富,看似平常的意象却蕴含深刻的象征意义。
 
  首先,“阿拉比”这个集市的名称就蕴涵着深刻的象征意义。“阿拉比”即古语的“阿拉伯”,对于欧洲的都柏林人来说,这个名字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和神奇的东方魅力,使小说充满神秘朦胧的色彩。作品中乔伊斯极力渲染主人公对“阿拉比”集市的渴望:“爱拉比”是从心爱的女孩想去而去不成的地方,它又是充满东方色彩的地方,象征着小男孩儿无限的梦想和希望,犹如一盏明灯,是主人公的目标和渴望。当主人公带着满怀的期望到达“爱拉比”的时候,“我发觉自己进了一间大厅……几乎所有的摊位都收摊儿了,大半个厅堂黑沉沉的。我有一种寂寥之感,犹如置身于做完礼拜后的教堂中……我听见长廊尽头传来熄灯的喊声,顿时,大厅上方漆黑一片。我抬头凝视着黑暗,感到自己是一个可怜虫,眼睛里燃烧着痛苦和愤怒。”此时,“阿拉比”象征着残酷的现实世界,也象征着小男孩儿美好梦想的破灭,同时象征着男孩儿心中爱情圣殿的坍塌。
 
  其次,作品中很多视觉意象,也充满了象征意义。例如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里士满北街是条死胡同,很寂静”,“一幢无人居住的两层楼房矗立在街道的尽头”这里“死胡同”和“尽头”均是从“blind”翻译而来来。“blind”一词,在两处都表示绝望。短短几句话向读者描绘了一幅死气沉沉的街景,房子建筑毫无生气,邻里关系十分冷漠。里士满北街象征了整个都伯林城,街区的死气沉沉,象征了整个爱尔兰人瘫痪的精神世界。接下来的几处视觉意象更加深了这种沉闷和压抑的感觉:泛着黄色的阴沉的房子、街上昏暗的路灯、弄堂里漫漫的灰土、黑暗泥泞的胡同、又黑又臭的马厩等等,这些貌似不着边际、似乎是互不相干的意象,都给人一种挥之不去的压抑和死气沉沉的精神抑郁之感。与这种阴冷死寂的气氛相呼应的是“我”家屋后“荒芜的花园,园子中间有一株苹果树,四周零落的几株灌木,灌木丛里找到了一个生锈的自行车打气筒。”这些平凡的意象,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园子象征《圣经》中的伊甸园,伊甸园本应温馨静谧,充满生机,然而文中的园子已经荒芜破败,教士作为上帝的信使,曾经象打气筒为自行车打气一样给教民们信仰的力量,而今打气筒也废弃生锈了,象征着他所从事的宗教事业也被人冷落,无人问津。牧师已故去,书页已泛黄,花园已荒芜,气筒已废弃……这种种视觉意象,压抑得让人窒息,透视着都伯林人荒芜的精神世界和破灭的精神追求。
 
  乔伊斯在《阿拉比》中运用了多种现代的创作手法,除了客观性,淡化情节,象征手法,还运用了反讽,包括情节反讽,语言反讽和戏剧性反讽,体现了很强的现代性。虽然《都伯林人》是乔伊斯的早期作品,但是大多数小说都象《阿拉比》一样深刻,读者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强烈的期待,沉重的压抑,深深的失望之后,迷惘之情油然而生:理想在现实面前如此脆弱,人们是否还要寻求精神出路?在现代社会,人们陷入精神困境之后,拿什么来救赎无望的灵魂?这是乔伊斯在小说结尾带给我们的思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寻。这种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寻,体现了乔伊斯这位现代作家强烈的使命感和对整个人类的人文关怀。这正是乔伊斯的不朽之处。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