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许宝强.发展主义的迷思[J].读书,1999(07):18-24. [2]庞元正,丁冬红.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1(10). [3]叶敬忠,孙睿昕.发展主义研究评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57-65. [4]黄平.关于“发展主义”的笔记[J].天涯,2000(01):37-39. [5]黄平.发展主义在中国[J].科学中国人,2003(09):50-52. [6]周穗明.西方新发展主义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3,(05):44-52. [7]雷龙乾.西方发展主义哲学的缘起与发展[C].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2007. [8]刘森林.透视唯物史观中的发展主义[J].河北学刊,2005(03):111-115. [9]陈向义.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主义的关系探析[J].哲学研究,2007(05):15-18. [10]张光君.唯发展主义的思想迷误与逻辑悖谬[J].前沿,2010(19):147-154. [11]张光君.唯发展主义再批判[J].理论月刊,2009,(06):38-42. [12]彭新武.“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定位[J].社会科学研究,2002(02):35-40. [13]邓万春.发展的价值目标批判及新趋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5. [14]朱晓阳,谭颖.对中国“发展”和“发展干预”研究的反思[J].社会学研究,2010(04):175-198,245-246. [15]景天魁.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6]郁建兴,石德金.超越发展型国家与中国的国家转型[J].学术月刊,2008(04):5-12. [17]郁建兴,何子英.走向社会政策时代:从发展主义到发展型社会政策体系建设[J].社会科学,2010(7):19-26,187-188. [18]李学文,卢新海.地方政府与预算外收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问题[J].世界经济,2012(08):134-160. [19]叶敬忠.发展、另一种发展与发展之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5-8. [20]郁建兴.解放思想才能构建和谐社会[J].哲学研究,2008(05):3-9,127. [21]何子英.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02):160-169. [22]申端锋.发展主义与消费主义的二元悖论[J].读书,2006(06):23-26. [23]邓万春.社会动员:能力与方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65-72. [24]郑杭生,黄家亮.从社会成员“无感增长”转向“有感发展”——中国社会转型新命题及其破解[J].社会科学家,2012(01):7-11. [25]邓万春.制度变迁,还是动员式改革——社会动员视野下的中国农村改革反思[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5-10. [26]邓万春,景天魁.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双重的新农村建设[J].探索,2012(01):142-146. [27]潘泽泉.现代化与发展主义语境中的农民工发展困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42-48. [28]潘泽泉.中国农民工社会政策调整的实践逻辑——秩序理性、结构性不平等与政策转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05):55-66. [29]潘泽泉.国家调整农民工政策的过程分析: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J].理论与改革,2008(05):59-61. [30]叶敬忠.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社会宏观背景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5-21. [31]叶敬忠,孟英华.土地增减挂钩及其发展主义逻辑[J].农业经济问题,2012(10):43-50,111. [32]朱晓阳.黑地·病地·失地——滇池小村的地志与斯科特进路的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2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