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关注一个悄然发生的变化:人们不再为科技的发展而欢欣,新的科技成就引起的忧虑不安常多于兴奋和憧憬,所引发的问题往往比所解决的问题还要多。这是当今时代的人们所都能感受得到的,却也是任何人不能拒绝和阻抑的。 另外,一些尖锐、相互强化的矛盾现象和诉求交织在一起:一方面是疯狂的科技投入,致毁知识不可逆增长……数据量暴涨带来质变,大数据时代汹涌而来;另一方面,环境状况严峻,急需放慢脚步深刻反思,揭示问题,达成共识,寻找可替代的发展模式。然而,却非常难以达成共识和协同行动。 当今时代,所呈现的是比丛林法则更残酷的白热化竞争——举国创新、创新型国家的竞争。之所以说比丛林法则更加残酷,是因为竞争多方,既需要保部落,又必须保住整片森林。数据化及数据经济、智慧地球、智能决策等等都是这些残酷竞争的焦点内容。这一切,在小小地球村上演,没有人可以逃遁。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应该说,大数据是信息化技术自繁衍的进程,也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进程。从技术角度,自1938年申农首创信息论、1945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历经存储技术、数据库及数据仓库技术、搜索及挖掘技术、数据呈现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等进步,生长出了今天被称为大数据技术的综合技术集群。从社会信息化角度,在发达国家,社会信息化建设与社会民主化建设同步发展,为大数据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实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大数据有摧枯拉朽的解构和建构的力量。正如M.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信息。”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信息传播,有什么样的信息传播,就要求什么样的社会形态。麦克卢汉的学生N.波兹曼发展了他老师的理论,提出:“媒介即隐喻。”提出媒体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来“定义现实世界”。 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大数据元年首部开篇之作《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说:“所有目前用于保护个人隐私和独立性的方法和规范都将失效;变化来得迅猛,人类没有时间适应,大概可能只有几年的时间。” 面对如此严峻的处境,我们应该怎么办?答案是显然的:主动应对,探寻可持续之路是明智选择。 如前所述,大数据时代不是锦上添花,也不是空中楼阁,它是技术进步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自然进程。数据是人的认识假以机器手段,对客观外在世界的反映。从技术的角度,中国从未曾像今天一样离科技革命的前沿如此近过。然而,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从体制机制到社会文化再到人的思想观念,却离大数据时代所要求的相去甚远。 大数据时代的格局和时代处境,不再是“沉舟侧畔千帆过”,而是“缓进则退”、“赢者通吃”。中国是潜在的数据大国,成为数据强国是不得不走之路,却也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当前,最需要的是更多人的醒悟。需要反思、谋划和行动,并且一定是反思、谋划之后的行动,因为再走错路,没有机会回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