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制度是有关评价体系的宏观制度,如同行评价制度、监督制度、公示制度、反馈制度、惩罚制度等,它是评价制度的核心。一般制度是指评价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如专家遴选制度、回避制度、评价程序制度等。具体制度则是指针对不同评价对象,根据评价目的制定的指导各项具体工作的规章办法,如优秀论文评价办法、学术期刊评价程序等。 由于评价制度是评价体系的支撑点,因此制定良好的评价制度尤其重要。首先,评价制度要紧紧围绕评价体系的总体目标来设计,良好的制度不仅能保证评价活动围绕评价目的正常进行,而且能导引评价思想和评价环境的优化。目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就是因为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其次,要根据评价实践与评价理论的互动,及时将己被证明有用的思想、观点、做法等形成制度。再次,要注重程序制度的设计。程序正义是指在评价活动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合理的过程或步骤,是保证实质正义或公正的关键环节。相对于实质正义,程序正义易把握,可操作,为实现实质正义提供途径和条件。通过合理的评价程序,分清科研管理部门与学术共同体评价专家合理的权力界限,从制度上保证同行评价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从而使评价委托方和评价方的各自功能清晰、责任明确、相互制约、优势互补,尽可能做到合理评价。 良好的评价制度还有助于及时纠正评价错误,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创新文化和相应的激励机制等。比如,局部同行专家的意见有时可能受门户之见等影响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但只要整个社会均以学术的贡献确定学术的地位,则局部的局限就会降到较低的水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哈佛大学读博士时始终保持了A+的优秀成绩,并写出了该系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论文,但他却未被留校任教。但在同行评价制的作用下,麻省理工学院给萨缪尔森颁发了任教聘书。可见评价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四、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的逻辑关系分析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从其上的层次看,比它更大的体系是学术研究系统,而学术研究系统又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组成部分。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有问题,就会有学术研究;有研究,就有学术评价,如此循环反复。相应地,学术评价、学术研究和社会就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评价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学术的繁荣发展。从评价体系的下端看,组成体系的六大要素为第一层次,每个要素又可分成若干要素,形成体系的第二、第三个层次。在第一层次中,评价主体中的学术共同体的评价是核心,评价客体的分类评价是基础,评价目的是龙头,评价标准和指标是关键,评价方法是途径,评价制度是保障。此所谓/六位一体”,每一要素几乎都可以构成一个子体系,诸如评价主体体系、评价对象体系、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体系、评价制度体系等,每个要素都对其他的要素或子要素产生影响,比如,评价主体中的学术共同体(同行)对其他五个要素都有要求和影响;评价制度也几乎对所有要素产生作用。因此可以说,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是一个组成要素全面、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对所有评价客体,诸如学术成果、人员、机构、媒体等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评价体系的基础是评价实践,评价实践是根本,评价体系是评价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看,评价体系实际上就是评价理论的组成部分。构建了评价体系,就丰富了评价理论,良好的评价理论反过来又能更好地指导评价实践。评价理论与评价实践之间的不断良性互动,使得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评价理论是指人们由评价实践概括出来的有系统的概念、原理和结论。从层次上可分为基础理论、评价理论、学术评价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认识论、价值论、知识论、系统论等都是评价理论的基础理论。在现实评价活动中,评价主体的心理运作过程,并非都是逻辑化的理性推演过程。最终的评价都涉及到语言文字的表达,因此心理学、语言学等也能提供帮助。 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evaluationtheory)、系统评价理论(systemevaluationtheory)、层次评价理论等在企业绩效评价、教育评价等中有广泛的应用,对学术评价理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学术评价的理论正在形成之中。 在总结国内外大量丰富的学术评价实践的基础上,目前己初步形成一些命题或准理论,诸如学术专家主体论、评价相对论、评价时空论、评价互动论等。比如评价相对论认为,为了激励研究、更好配置资源,在有限时间、实践里的评价结论都是相对的,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假设,即当前所进行的学术评价在当前的/学科范式”下、学术共同体的认识条件下进行的,体现的是在当下的学科范式中的公认价值。也就是说,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只能以当前学科范式所认同的价值作为评价标准一这样一种标准的建立,虽然不能从本质上消解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不确定性,但至少它为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客观性基础,即:我们可以在某一确定的尺度上谈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人员等的好与差。 在学术评价理论中加入人文社会科学的元素,则可形成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比如,如果深入分析人文学科的研究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那么评价多元论、某些评价不确定论等就有可能出现。此外,要发展理论,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探讨,诸如:时间和实践的评价是最根本、最权威的评价,但由于各种原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和实践内进行评价,如何做到评价的相对合理和公正?文科创新程度、创新发展态势、创新质量水平等的评价如何具体操作,有何具体可获得的数据或根据来评价同行评价是以多数同行的共识为准的,而创新成果一开始大多不被多数同行所认识,同行评价能否胜任非共识项目或成果和创新性的评价?实践是个无限的过程,实践的/认定”又需要人”来进行,同行评价与时间、实践的最终评价是什么关系?尽管本文提出的/形式、内容和效用评价”的新概念组合可以有效地解释这两者的关系,但要形成理论”,还有许多事要做。有了系统的人文社科的评价理论,才会有合理的评价实践。 评价实践是指评价活动的总和,是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实施评价的过程。一项具体的评价活动通常要经过准备、运行、结论、反馈、检验、利用六个阶段。评价活动能否展开、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如何执行在评价体系中至关重要,这涉及评价的组织者对评价环境、评价条件的认识和把握等如何运用执行力的问题。这里的组织者一般是指有公信力、权威性的学术机构或第三方中介机构,经过这些机构的良好运作,作为评价主体的学术共同体才能将真实的评价意见贡献出来。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必须落实到政策、制度层面,必须加强按质量、以创新力为主要标准,以同行专家直接审阅、直接讨论为特征的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工作量再大也得做(当然可以设计出尽可能节省时间的方法),否则粗略的形式评价将不会被取代。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实践是评价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是评价理论的来源,也是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的源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体系的构建实际上就是要回答人文社科要不要评价、由谁来评价、怎样评价等一系列关系到评价大方向、路线的根本问题。 首先,要不要评价。通过本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清楚看出,人文社科要不要评价是个公理”性问题,无须再证明,因为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或承认不承认,自有近现代学术研究以来,便一直存在着学术评价。自1665年世界上最早创刊的期刊法国的〈学者杂志〉;和英国的〈哲学汇刊》 正式创立同行评价制度后的几百年来,人文社科的文稿被学术期刊、出版社一直在评价,文科的教师、研究生每年也都在被评价,而且目前的评价更多。如果说早期的学术评价是学者之间的一种常态的交流形式,是同行针对研究成果如论文本身的情况判断研究的得失及其价值大小,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学术交流,改进和完善研究成果,几乎不与研究者的物质利益挂钩的话,那么二战以后,尤其是近20年来,学术评价与被评价者的利益,即名利、物质待遇有了密切的联系,从而使学术评价的目的及其评价方法等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随着学术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世界各国和各种机构(大学、研究院所、企业等)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希望通过学术研究有效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精神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等棘手问题。投资者为了知道这些大量的经费投资是否明智,就需要评价那些被资助研究的质量,以便为以后是否值得继续资助提供决策依据。因此,从历史和现实看,不是要不要评价的问题,而是由谁评、怎样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有限的实践里对研究质量做出合理的评价的问题。 其次,由谁来评价。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己明确说明,只能由学术共同体来评。在实际的评价中,根据一定的评价目的,不可能也不需要全体学术共同体/全民公决”,而是精选最合适的共同体代表参加具体评价,由于这些代表己被证明人品好、专业精,因此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评价的结果往往是既符合客观的/规律”,又符合主观的/目的”。尽管也有评价失误的时候,尤其在评价非共识项目或成果时更易出错,但这是少量的,不具普遍性,且通过及时公示制度、监督制度等,全体学术共同体及社会大众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交流纠正其失误。学术共同体在所有的三种评价方式(形式、内容、效用)里,都有作用,但介入的程度不同、评价的目的不同。因此只有学术共同体才有资格进行学术评价的命题是成立的,它与文献计量学的评价、定量评价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笔者在2005年曾撰文证明了引文数既包含学术共同体的评价又具有量化的因素(以下简称二含论”)。现在看来,发表论文数、获奖数、文摘量等都具有同类性质,应将笔者的二含论”加以推广,这样/学术共同体评价主导论”就得以成立。同理,那种将同行评价与实践、历史、时间最终评价对立的观点也是片面的,同行专家在最终评价中也发挥着主导作用,因为具有求真务实精神和专业知识的特质,使得同行专家在长时间的历史河流中比社会大众更能看清/实践”的意义,更能识别非共识成果是否真的具有创新性。 可见,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提出形式评价、内容评价、效用评价的概念,具有创新的意义,因为原有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形式评价与实质评价、同行评价与实践评价等二元”的概念都不能很好解释己有的国内外评价的历史与现实,且易夸大学术共同体评价的局限性,动摇共同体评价主导的地位。在此情况下,新概念既能比较合理地解释评价历史和现实,又能较好地预测评价未来,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了。 再次,怎样评价。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在实际评价活动中,不论评价对象是学术成果还是媒体,是人员还是机构,都可以概括成以下普适性的模式:以学术共同体(小同行)为评价主导,以评价目的为龙头,以分类评价为原则,以评价标准和指标为关键,以评价方法为手段,以评价专家选择制、反馈、监督、程序等为重点的评价制度为保证的评价模式。所有的评价都要以评价理论为指导,以评价实践为验证。比如,对于学术期刊的评价,首先要确定评价目的,是期刊合格评价,还是等级评价,其次要明确评价对象的性质,是综合性期刊,还是专业性期刊,然后根据评价目的和对象,在己建好的评审专家数据库中选择恰当的评审专家(评价主体)、适当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制定评价程序,并形成诉诸文字的回避、信誉、公示、反馈、申诉等各项具体制度。在评价时要明确学术期刊评价的有关术语定义、分类等,最后要付诸实施,得出评价结果,建立评价结果档案数据库,为评价结果的共享打下基础。对论文、专著的评价亦如此。首先要确定评价目的,是评价国家一等奖,还是合格评价,还是年度工作量的评价,之后才可能确定评价标准、指标、评价方法、评价专家,是选择形式评价,还是内容评价、效用评价,还是以何种评价为主、何种为辅,所有这些皆不难确定。此种评价思路不仅适用于宏观、中观的评价,而且适合微观的评价,而且对眼下正在开展的高校及学术机构教师和学者的/绩效评价”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笔者的课题组正在对该体系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价应用,包括以某些学科的期刊为对象,在确实搞好形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期刊内容、效用评价,以精细的评价代替粗略的评价。 五、结语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涉及许多方面,是个复杂的体系,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标准与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至少六大要素构成了评价体系的第一层结构。评价主体中的学术共同体是评价主力,评价客体中的成果和人员评价是重点,评价目的是龙头和动因,评价标准与指标是核心,评价方法是手段,评价制度是保障。从知识的三要素可以推论出,所有的评价都可以分成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三种方式或评价指标的三个方面。评价理论是依据,评价实践是出发点和归宿。 本文对评价体系的探讨,意在整合国内外有关学术评价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以澄清一些模糊认识,明确评价理论与评价实践的方向和途径。从逻辑上看,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应该是能够成立的,它可以对各种评价进行推演和预测,其所解释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该评价体系对人文社科学术评价的理想图式的勾勒,则为制定人文社会科学战略规划、战略重点和可操作的评价方案及其具体实施措施创造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建立和完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奠定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建立与完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任务,世界各国都在探讨。只要我国的学术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大方向正确,路径对头,即使是小步走”,但/不停步”,那么,经过学术共同体、管理部门及社会各界不懈的努力,一定能达到构建评价体系的总目的一营造宽松学术环境,激励创新能力,繁荣学术的理想‘1皮岸”,也能且应该在该领域为世界学术界作出中国学者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如卜卫、周海宏、刘晓红的《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85-100142-170页)。 [2]如刘明的《学术评价制度批判》(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⑴6年,第260-263页)。 [3]如蔡毅的《建立一套良好的学术if价体系》(《学术界》2003年第6期,第58-72页);鱼小辉的《当今高校学术评价体系评议》(《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⑴7年第3期,第32-35页); [4]詹春燕的《从学术涵义的发展谈我国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江苏高教》2007年第3期,第45-47页)等。 [5]包丽敏:《学术评价告别SC?》《中国青年报》2006年01月04日,第11版。 [6]赵永新:《中科院科研人员评价将淡化论文数量所占权重》,原载《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⑴9年1月13日),http://lean-ingsohucon/20090113/n261716270shtnJ [7]韩启德:《学术共同体当承担学术i平价重任》《光明日报》2009年10月12日,第1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