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吉林省小城镇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城镇规模、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规模偏小、产业支撑能力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管理工作薄弱和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等问题。吉林省加快小城镇建设,应大力支持重点镇、中心镇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和进一步强化管理。 关键词:吉林省;小城镇;城镇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吉林省小城镇建设情况及发展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8月21日 小城镇是农民进城的第一步,也是打通城乡的最重要一步。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小城镇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有独特的作用。在城镇化体系中,小城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吉林省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吉林省小城镇整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一批县城镇、卫星镇和区域中心镇快速崛起,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小城镇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有力地推进了县域突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吉林省小城镇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全省国民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发展极,在加快实现吉林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域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了产业升级步伐。全省小城镇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并举、粮牧特加劳、工商建运服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特色种养业、商贸流通业、医药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物流业等,都已成长壮大为小城镇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形成了一大批以磐石市明城镇的建龙钢铁、亚泰水泥、通化市东昌区金厂镇的修正药业等为代表的具有现代装备水平、高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旅游、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也应运而生。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均获得较快发展。全省小城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8.7%,高中阶段教育升学率超过48%。文化站(室)、图书馆(室)等有一定的发展,部分镇在镇区建设了文化中心、体育中心、文化广场和公园等设施,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群众的精神生活也不断丰富。小城镇的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8%以上。 二、吉林省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规模仍然偏小,职能单一。一般理论认为小城镇人口应为5万人以上,镇区人口2~3万人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而吉林省小城镇起步低,发展缓慢。到目前,吉林省小城镇每镇平均人口不足万人,远远没有达到产生聚集效应的水平。由于它的数量级低,造成小城镇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吉林省的小城镇,绝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乡改镇在基层政府机关驻地形成的“城镇型”居民点,改镇之前大部分仅具有集镇功能。论文发表很长一段时期,小城镇建设基本属于自然发展状态,功能定位不清,职能单一。目前,对吉林省多数以农业为主的小城镇来说,还只是区域行政中心、简单的商品交换集合地,而非经济中心,一般只具有地方意义,在全省城镇体系中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主要起基层管理的作用。 (二)产业支撑作用不强,经济地位较低。吉林省小城镇普遍存在工业化程度较低、产业比较单一、产业层次较低、缺乏具有现代内涵的主导产业的问题。多数小城镇在缺少科学的区域性规划和高层次计划指导的情况下,面向本行政区域的市场,组织上马了一些规模较小的、属于二三产业的工商企业,形成了镇镇雷同的产业构成,在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过程中,这种无序的竞争,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发展速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条件较好的小城镇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其区域地位和功能,这种状况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和社会,导致不能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同时,一些小城镇为其他层次城市提供的产品,大部分是最初级的(属于第一产业的)产品,没有形成合理的产品加工与供给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