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风向标,目标是否明确具体,是人才培养质量能否提升的根本保障。我国高等学校应该改变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导向的传统模式,转向培养符合新世纪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即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意识强,勇于创造,敢于行动,能够坚持、不怕困难的创新创业人才。 2. 探索培养模式 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大胆突破现有培养模式,以现有培养模式为蓝本,分类探索不同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即经管、艺术、理工及其他(外语、人文等专业)四大类别。探索创业实践班、创业课程教育与模拟训练、创新创业实习等多种模式,对高校不同类别学科专业专业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养。 3. 完善课程体系 针对经管、艺术、理工及其他(外语、人文等专业)等四大类学科专业,可考虑设立2-3门通用性核心课程,核心通用性课程以外的课程可以根据本学科专业领域的主要特点和具体要求,建立特色课程体系,提供相应的创新创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技能方面的服务。各类学科专业可以在通用性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公司法”“经济法”“合同法”“创新与创造学”“创业管理”“创业投资”“创业案例分析”“商务谈判模拟”“新创企业与微小企业管理”“创新与创业管理”“企业成长管理”等创新创业课程,通过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专业知识教育与创业知识教育相结合,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业技能。 4. 丰富教学内容 具体的教学内容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要拓展教学内容,使其丰富多样化,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求开设多种类多学科的方法类及思想性课程,注重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样才能够解决重知识、轻方法的现实问题;同时,开设部分企业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及决策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丰富的企业实践案例。遵循专业知识、创业能力、个人品质三位一体的系统教育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5. 改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好坏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突破传统思想,纠正“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应该采取具有创造性、能够激发大学生求知欲望及自身潜能的新型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可以分类进行,如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课程,教学模式应以案例教学为主;如ERP沙盘模拟、统计学实验等课程应以讨论式和实验教学模式为主。 6. 加强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创新创业型教师,对许多高校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大量创新创业型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具体而言,一是对骨干教师进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专业培训;论文答辩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部分具有潜质的青年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甚至是鼓励和支持有关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三是成立创新创业基地,聘请成功创业者、相关企业家兼职任教,甚至可以合作开发有关创新创业教材。 7. 推行新的考核制度 新型考核制度是与新型教学模式相对应的,因此,必然要求高校进行考核制度改革,构建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考核体系。不能够过分注重“学分”和学生卷面成绩,相反应该更加重视“能力分”,设计出能够体现大学生“能力”的考试试卷。同时,突破传统的单一笔试考核形式,对主干课程积极推行教学团队集体面试考核制度,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