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号铜矿体
矿体位于斜长角闪岩上盘与黑云二长片麻岩的接触带中,走向北西,倾向192°,倾角60°,矿体厚1.10m,品位0.84%-3.25%,平均2.05%。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含矿岩石主要为斜长角闪岩,呈灰黑色,不均匀浸染状结构,块状构造,在其中常见含矿的石英脉团块。含矿岩石蚀变主要为绿帘石化、硅化。
3.2矿石类型
3.2.1自然类型
①号、②号、④号铜矿体为原生矿,自然类型为金属硫化物型。
③号铜矿体主要为氧化矿,自然类型为孔雀石化、蓝铜矿化、褐铁矿化石英脉,孔雀石化、蓝铜矿化斜长角闪岩。本区矿石自然类型以原生矿(金属硫化物型)为主。
3.2.2工业类型
含矿岩石主要为斜长角闪岩、碳酸盐脉和石英脉;铜平均品位1.02%。伴生组分为金、银;常见金属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为主。对照《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中附录C表C.1铜矿床主要工业类型简表,本矿区矿石工业类型为各种围岩中的脉状铜矿。
4矿床成因类型及找矿标志
4.1矿床成因类型
矿体产于斜长角闪岩与围岩的接触带,含矿岩石以斜长角闪岩、碳酸盐脉、石英脉为主,与围岩突变接触,受接触带构造控制。矿体形态比较规则,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矿石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不均匀浸染状结构,块状、脉状、浸染状、团块状构造。伴生矿产为金、银。含矿岩石蚀变主要表现为绿帘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石榴子石化,与变质热液的多次活动密切相关。矿床属于中温热液金属硫化物、碳酸盐脉、石英脉型铜矿。
4.2找矿标志
4.2.1岩性标志
铜矿体主要赋存于绛县期斜长角闪岩与围岩接触带的石英脉和蚀变岩中。斜长角闪岩、碳酸盐脉、石英脉、蚀变岩为寻找此类铜矿的主要标志。
4.2.2构造标志
本区区域性主干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特征,早期北东向韧性变形形成片理化带,晚期脆性变形形成碎裂岩发育的张性破碎带,其规模及切穿深度大,是含矿热液运移通道,后期北西向或近东西向的次级韧脆性剪切变形带有利于含矿热液的聚集,剪切带内的层间断裂、层间破碎带、裂隙带是矿体就位的有利空间。本区断裂构造具先张后压的性质,即张性构造提供通道,压性构造提供矿液沉淀空间。因此,接触带构造和次级韧-脆性剪切构造带为找矿的重要标志。
4.2.3蚀变标志
含矿岩石蚀变主要有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石榴子石化。地表褐铁矿化的铁帽标志。热液活动标志,含孔雀石化蚀变的石英脉、碳酸岩脉、硅化标志。
4.2.4物化探异常标志
物探磁法的高磁异常、电法的极化率异常,可指示矿化带或矿化体的存在。岩石化探中的Cu、Mo、S、Co异常范围指示了矿化蚀变范围,其异常强度及元素分带特征与矿体特征相对应。物化探异常对指导找矿提供有益的线索,均为找矿标志。
5今后工作思路
本区矿化点自东至成矿区带即三江成矿带澜沧江断裂与金沙江—哀牢山断裂之间的兰坪—思茅铜多金属成矿亚带上。通过以下工作,有望找到规模较大的铜矿和金矿。第一,收集区内基础地质、物化探成果资料,对物化探异常与铜矿(化)体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第二,收集区内矿床资料,对与铜矿关系密切的斜长角闪岩、碳酸盐脉、石英脉与断裂构造(主干断裂与北西向次级断裂、韧性剪切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第三,对区内的次级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韧性剪切带相互交叉或转弯地带进行重点解剖,特别是在蚀变较强烈地带,通过地表揭露,可获取矿化信息。第四,加强对中条山西南段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等地质背景分析和研究,由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联合控制的热液活动是该区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找矿突破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隗合明等.东秦岭二郎坪地堑金成矿控制因素及富集规律[J],地质找矿论丛.
[2]李有核等.山西省中条山西南段解州-范家窑一带铜矿普查地质报告[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