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打造以UGC为主导的新型资讯服务类节目。UGC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兴起的,是“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的缩写。②UGC并不是具体业务,而是一种用户使用的新方式,即由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广播对此没有视而不见,而是抓住机遇,积极利用新媒介与听众互动,建构大众化的低门槛平台。早期的直播间电话K歌类节目就可谓UGC的雏形,以北京音乐广播2004年1月开播的《我为歌狂》为典型,一经推出,便吸引了众多听众的耳朵,成为广播界一道靓丽的风景。今天,以UGC为主导的新型全媒体广播节目已遍地开花,微信K歌、网友路况播报、听众讲故事、App广播夜聊等内容如今渐成主流。 其次,公益节目/广告的全媒体多平台呈现。全媒体时代下的广播媒介组织一般拥有更多的类似微博、微信、楼宇电视、手机App、户外终端、公共交通终端等展播平台。公益节目/广告的播出已不再是以往的“单打独斗”,而是全方位的“集体轰炸”。丰富的播出平台打破了传统广播公益节目和公益广告只依靠声音传播,画面需自己“脑补”这一惯例,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广播公益节目/广告的到达率,还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有效提高了其传播效果。 再者,广播要成为紧急突发事件中的急先锋和守望者。经过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芦山地震等事件的考验,事实已经证明,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广播是重要的信息桥梁,是必需的通信工具,也是强大的指挥平台和各方力量沟通的纽带。在全媒体环境下,得益于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平等性等特性,广播在处置紧急突发事件中可谓如虎添翼。 最后,要更加强化广播评论节目的社会担当。全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各媒体也从信息之争转向观点之争,一时间各种评论类节目应运而生,广播也不例外。评论成为传统媒体竞争新媒体的一大利器。广播评论要及时利用新媒体的平台优势,吸引受众参与到节目中展开互动。“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观点立体化、主体多元化、话语层次化、主持个性化成为拓展广播评论类节目广度、深度和忠诚度的应有选择。”③ 五、“绿色信息通道”: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广播系统 上述四点将广播传播活动予以解构,从不同层面谈及广播承担社会责任的改变,接下来我们将广播看成整体,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来看看其发生的新变化,应急广播即是一个重要方面。突发事件中,应急广播系统可以提供一种迅速快捷的讯息传输通道,在第一时间传出信息,可谓“绿色信息通道”。2013年芦山地震后,国家应急广播在地震震中芦山县开播定向应急广播。4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首次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在突发灾难事件中对灾区民众定向播出。 中宣部新闻局宋玉荣说,芦山应急电台是近年来在应急广播实践经验积累基础上的一种创新之举,显示了巨大的价值。他建议加快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推进的步伐,继续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④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建立健全我国应急广播系统必须纳入三点新思考: 一是信息收集的全媒体视角,建立网状信息搜集系统。自媒体时代,当突发事件产生时,社会信息生产与爆发呈现“舆论自生产”状态。最早、最新的事件信息通常由民众率先发布。要想更好地了解事件的全貌,应急广播系统必须建立网状的针对性信息挖掘系统,搜索并整理信息内容,及时更新与传递。 二是信息发布的多平台视角,与多种媒介平台实现联动。广播应急系统在信息传递中,为确保信息发布范围的广度,应当充分结合全媒体环境下多种媒介平台,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社交网络,要同时传递多种形式的信息内容,确保信息通达性。 三是信息接收的多终端视角,在应急系统中纳入更多的接收终端。除去传统的广播和电视媒体等,手机媒体也是应急广播系统最需要纳入建立范围的移动终端。现代人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将应急系统与手机媒体勾连在一起,将大大提高信息的通达度,实现应急预警目的。 六、“看得见的广播”:广播媒介线下公益活动的深化 现代社会,广播媒介及其工作人员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塑造品牌形象,因而有人称其为“看得见的广播”。具体而言,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公益活动不仅能很好地体现媒介的社会责任,更能强化媒体与受众联系,提高广播媒体社会形象和品牌美誉度。伴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广播组织跳出了单纯依靠节目影响受众的窠臼,发起了更丰富多彩更具亲和力的社会活动。广播组织利用全媒体从线上走到线下,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的事实可以说比比皆是,这里试举两例。 2011年11月初,由天津电台经济广播举办的爱心助学款物发放活动面向13所高校50名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自强贫困学子,发放了10万元助学款以及价值3.49万元的自行车及公交乘车卡。助学款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天津电台经济广播在官网和新浪官方微博上宣传、募集而来,整个过程也在网站和微博上进行全程直播。 2013年9月10日,重庆万州广播电视台官方微博开展了“最想对老师说的话”活动,给网民打造一个平台,对老师道出心中最想说的一句话,向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和节日的祝愿,得到了众多听众的支持。此次活动借助了新媒体的平台,弘扬了尊师重教的传统,得到了广大听众和用户的充分肯定。 诚然,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全方位辐射使得广播公益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实现了社会责任与媒体品牌的双赢。需要指出的是,广播线下活动的展开一定要充分考察活动的可行性与切实的社会效益,不能随波逐流,盲目跟风,否则不仅没有达到承担社会责任的目的,反而浪费了社会资源。 行文至此,意犹未尽。广播是旧的,因为我们对它已太过了解,以至于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很多人预测了它的消亡;广播又是新的,新环境与新技术总是源源不断地给它注入新活力。今天,在全媒体时代我们重新谈到广播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小结,“媒介选择权”和“社会正能量”。前者讲的是技术形式,受众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任何形式来收听广播内容;后者谈的是媒介内容,广播要勇于承担其媒介责任,弘扬社会正能量。广播要做的就是让每一个社会公民以其喜爱的形式获得其有用的内容,技术层面的“媒介选择权”是实现信息民主化的必要前提,内容层面的“社会正能量”则让公民更好地理解现实并适应发展。 注 释 ①本次调查实施时间为2013年10月,由南京地区的广播电台炫动FM106.6、南京青年之声和共青团南京市委共同发布。调查主题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广播及广播受众触网行为分析》,调查对象共292人,调查结果公布在共青团南京市委微信平台“青春南京”11月3日内容上。 ②赵宇翔 范哲等 《用户生成内容(UGC)概念解析及研究进展》,载《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年第5期。 ③程文杰 《用思想铸就品牌——关于打造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思考》,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3期。 ④王磊 《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出应急广播的声音——芦山应急电台的试验意义研讨会综述》,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