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合于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社会实践的有效教学体制和机制。同时,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研究生迫切的就业意愿使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应该重新加以考虑的因素。我国应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及体制,完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重视对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大实践项目投资力度,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实践创新能力,改革传统单一导师制度,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甚至采用多导师制。 【关键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自1978年以来,我国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从10708人迅速增长到2011年的560168人,迅速扩招在某种程度上顺应了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日益增长的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但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显示,从2009年起,研究生的就业率连续3年不如本科生,这与“学历越高,越容易找工作”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究其原因,研究生对自身定位过高是其一,但能力与学位不符,让用人单位在对研究生的能力考察时感到失望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很多研究生也普遍觉得自己与本科生相比,在实践能力方面并没有过多优势。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研究生迫切的就业意愿使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研究生培养时应该重新加以考虑的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工作条例》中明确提出:硕士生必须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然而大部分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更偏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系统的规划或是简而化之、流于形式,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研究生培养没有达到目标,研究生质量不高,社会竞争能力不强,这些都增加了研究生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挫败感,影响其发挥专业知识,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和信心。从这一角度来看,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培养模式等还不能完全适合于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方案的相关规定表述都较为简单,不能全方面体现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性。从实施情况看,大部分环节都没有得到实施,基本没有太多学生在学校相关部门参与教学管理工作或是课程教学工作,至于实践报告的写作机会更是寥寥无几。同时,缺乏具体的考核指标和流程,只有理论上的表述,却没有实际操作的导向,总体看来就是实践训练量的要求较低,缺少详细要求,引导性不强。 (二)实践能力培养条件不够,缺乏社会实践的有效教学体制和机制 我国许多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时间相对较短,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客观规律的研究略显不足。同时,由于高校自身资源的有限性,造成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还不是很完善,办学经费不充足,社会认可度和普遍影响力还不是很高。绝大多数高校的师资力量、科研场所、实验条件等均达不到均衡的标准。此外,缺乏校内外的实践创新基地,高校对研究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也缺乏引导和保障,客观上使研究生错失一些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 (三)研究生导师制度与导师水平不能完全适应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实施的仍然是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即一名研究生由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其指导的研究生的水平,例如许多导师同时担任学校的行政工作,这就使导师投入到研究生身上的精力有限。同时,如果导师项目少甚至没有项目,其所指导的研究生自然也就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参与到项目锻炼中。另外,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直接组织者,导师的学术水平和人格修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我国导师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学习,轻视实践能力方面的锻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自觉选择不能获得教育者的肯定和鼓励,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