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互联网行业有一个最大的特征:经常颠覆很多产业。我们时刻想颠覆别人,也在被别人颠覆。颠覆和创新是所有人都在喊的,但怎么做这个创新?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M.Christensen)教授所著的《创新者的答案》和《创新者的窘境》,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书中指出颠覆式创新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很难发生的,就是发明。发明一种全新的技术,这在今天越来越难了。大家不要动辄把创新跟发明划等号,不可能每个人都是爱迪生,但不是爱迪生一样可以创新。事实上,互联网对很多产业的颠覆,根本不像是发明了可口可乐那样的秘方,或者创造了一台电灯,而主要是由另外两种创新带来的:体验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简言之,体验创新就是把复杂难用的东西做简单;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把贵的东西做成便宜的,把收费的做成免费的。 体验创新 先来看体验创新,我觉得这是互联网上最多见的。 符合人性弱点 成为一个行业专家后,我们再看这个行业就和普通消费者不一样了。我们开始认为要教育消费者,要培育市场,这是违背互联网规则的。很多时候,一个消费者去国美、苏宁买一台电视,比完分辨率比功能,以为自己很理性。但还是可能很感性地因为遇到的营销员很漂亮,就买了一台电视机回家。消费者是非常不理性的,他们选择和拒绝一个产品,往往是由于一个很小的触动点。所有成功的产品都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这样,就有了体验。 所有的体验创新都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从懒惰的人身上下手。 柯达被颠覆是因为数码相机。数码相机刚出来时,只有30万像素,拍的照片基本上不能冲洗,到了100万像素也还有很多问题。数码相机把柯达彻底颠覆用了大概十年的时间。 未来,手机也能把数码相机颠覆,为什么?很多人拿着手机拍照,说白了就是方便。从理性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知道数码相机比手机拍照好,但是消费者是不理性的。他们出门时,会下意识往兜里揣手机而不会背着单反。 作为一个消费者,在习惯用一种东西的时候,也可以反观为什么我会接受它。我最近跟一个消费者聊,如果有一个免费打电话的产品能否取代微信。他说他反而不会用。“我给我女儿打越洋电话都要约时间,双方都要有空。我给她发语音,随时可以发,她随时给我回,我不需要即时的”。我们常常会忽略这些细节的东西,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些体验实际上吻合了人性的弱点。这种改善如果能够放大,它就能带来巨大的颠覆。 简单是一种重要创新 互联网还有一个特征,即只有把东西变简单了,才能变成普通消费者的选择。 如果今天买一部汽车还需要学发动机原理、机械原理,汽车工业不可能发展起来。今天,互联网越来越普及,与十年前的互联网比,就是越来越简单。 博客流行的时候,很多人写,但都没有坚持下来。因为它不符合人性,除了金庸没有谁能坚持每天写两千字。当年的推特(Twitter),突然把博客变得很简单。第一,会用短信就会写微博,第二,不用考虑文采好不好,最多写140个字,都写得差不多。用户都能写了,对于阅读者来说也轻松了。后来,微博越来越普及,甚至改变了世界的传播机制。 苹果为什么成功?做一个最简单的测试。用户回家给他70岁的父亲,或者5岁的孩子一个iPad、一个安卓Pad,一个Win8的Pad。五分钟后,他能学会哪个,甚至不学就会用哪个?答案不言而喻,肯定是iPad。简单是苹果最核心的要素,它漂亮的外形只是锦上添花。比如在iPhone上安装一个东西,只要点击一个图标,一个进度条走完就可以了,Windows还要一路点Next。用户最终选择一款产品,不是因为它做得漂亮,而是因为做得特别简单好用,这就是核心。 很多人以为360只靠免费,其实我们在体验上也做过很多工作,只是你用起来,可能没感觉。例如,我们把软件做得很娱乐化。用户开机显示耗时一分钟,那么你在中国是最落后的一群人。你会很郁闷的,会想办法加速。刚开始,传统的杀毒软件公司很瞧不起我们,怎么能把很严肃很高科技的东西,做得这么娱乐化。实际上,消费者的体验却很好。 这些创新是很伟大的东西吗?是很伟大,却又很小,因此常常被从业人员所忽略。但它能拉动十亿的用户,就不是一个小东西。往往大公司会注重布局,注重宏观战略,却忽视消费者的体验,很多成败正是由体验的颠覆带来的。 当年诺基亚遇到挑战时,请了一个新的CEO,制定了宏观的战略。他们开始布局,开始收购公司,开始要做互联网转型,但是他们没有人去考虑用户的需要。当时内部的开发者申请一个专利,需要六个月。这个问题不改变,却谈互联网战略,就是缘木求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