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包括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多年来,社会各界一再感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逐年下降,体现在行事、心理、求知、交往等各个方面,如行动的无力感,虎头蛇尾,拈轻怕重,人文知识的缺乏,对名著的淡漠,对读书的厌倦,对困难的抵触,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堪一击,不会享受孤独,对流行时尚的追逐,沉浸在快餐和电子文化之中不能自拔,价值观人生观体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理想与激情,本是青春年华特有的质理,却在各种考证与培训、消费与游戏中挥霍。当然,信仰的缺失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现状特征之一,也是社会风气使然。大学精神的沦落早已开始,官本位、钱本位的思想深入人心。而大学生,作为一个民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如果长此以往,任由世俗道德和价值观左右,不注重培养人文素质,提升文明程度,大学,也就沦落下去了。 大学生的主流还是积极向上,乐意进取的,为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不懈地努力。但不能否认,在这种积极向上的主流中,大学生盲目跟风,缺乏自主意识,对未来没有明晰的规划,自我的同一性危机时时浮现等等,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有些大学生连简单的请假条都要百度,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眼高手低,宁愿无所事事,也不想付出辛苦。更遑论毕业论文的惨不忍睹。每年的硕士生或本科生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到文章构架到语词通顺,再到行文格式,全都从头开始,论文指导老师只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助其“速成”。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很多论者着重外力的发端,如教学课程的设计,开设博雅课程,提高人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感召力,加强综合测评,在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注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甚至开展新时期的大学生上山下乡等。国家教育部与高校一直强调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设置学校博雅或通识课程,举行各类主题的读书节,举办各类名师讲坛,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综合素质考核的指标也被全面推行。这些当然是好的,但惟独没有考虑到大学生自身的意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知识之所、思想之所,素质的培养需要大学生自身的阅读和思考,并加以选择性的吸收,沉淀,才能成为一个人“素质”的组成部分。 网络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全民阅读量的逐年下降,大学生作为国民中的精英群体,阅读现状更是堪忧。有学者研究显示,高达54.4%的青年(包括大学生)表示没时间读书,大学生阅读量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32%的大学生平均每天看书2-5个小时,但是有55%的大学生每天看书在1小时以下,甚至有7%的大学生根本没时间看书。即使在看书的大学生群体中,功利性阅读(以通过考试、考证、发表论文为目的的直接性阅读)和娱乐性阅读(以娱乐性杂志和小说为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对他更为显著的影响是来自于社会与网络,上网成为课余的生活方式。看电影、聊天交友、分享视频占用了大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用于电子阅读时间越来越多,相对应的纸质阅读时间的就越来越少。视觉化时代,大学生能够以惊人的毅力在网络世界中遨游与观看数个小时,但对纸质书籍的阅读很难沉下心来一个小时。网络阅读实际上是一种交互性阅读,网友们的共同参与使书写成为大众狂欢,思想还未沉淀就被消化得无影无踪。 当然,电子阅读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如大量的信息可以瞬时集中,相比纸媒时代,互联网让信息更加平等地对所有人开放。这无疑扩展了各种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广度。同时,及时的资讯让人感觉可以与世界同步。信息化社会的最大特征是信息或者说知识的易得性与功利性。而且,在互联网上进行阅读,我们可以加入很多传统阅读无法实现的要素,同时我们还可以方便地发表我们对该材料或观点的看法,并与大量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相比电子阅读的优越性,它的弊端也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忧心忡忡。互联网上拥有海量的信息,但其中可谓鱼龙混杂,既有优质的内容,也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简单地分辨出哪些有价值,哪些没有。大脑在海量信息面前,就变成了一个吸盘,盲目地吸收,造成了极度压缩的思考与辨别空间。往往出现人被过度的信息压倒了,呈现出失语状态。另外,人们在互联网上更多的只是简单地浏览或是浅阅读,走马观花的阅读也使读者的思想与观念渐渐浮于表面,对深度探索和思考望而却步,被层出不穷的精彩资讯迷昏了头脑。很多女大学生更关注娱乐新闻和八卦,偶像崇拜左右着她们的阅读口味,而男大学生对新科技和游戏世界青睐有加,阅读体现了轻、薄、快。所谓轻,一方面指的是对阅读的浅尝辄止,不会沉下心来细读,如燕子轻轻掠过水面,当然阅读对象也没有更多值得细读的价值;另一方面指的是轻松阅读,读起来赏心悦目,行云流水,不需发挥太多的想象力,如享一顿美食大餐,但凡面对需要耗费心神投注的阅读对象,就会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弃之夭夭。所谓薄,一方面是阅读对象内容的浅薄化,另一方面指阅读对象的长度和容量,大学生有耐心看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但对人文著作中的长篇巨著都望而生畏,绕道而行。所谓快,指的是阅读速度的加快,这也是资讯时代的标志。阅读不再需要耽溺一本书好几天,内容简短的可以快速浏览完毕。讲究效率的时代注重知识的更新。人们倾向于快速地扫一遍页面的信息,如果没有明显的感兴趣的内容,就迅速跳转到别的内容。而有价值的信息可能就藏在这些被忽视的文字中。当你在网上阅读时,往往会有大量让人分心的干扰因素。这使读者很难保持专注的阅读状态,也很难安静地去进行深入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