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开发尚缺乏理论和技术的支持 1.课程开发理论欠缺 从可查阅到的相关文献来看,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还非常薄弱,而其中专门论述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更是缺乏,仅有的少量研究基本是从一般的课程开发理论出发,演绎出农村社区教育的课程开发理论。理论研究缺乏针对性,必然导致民族地区农村课程开发实践缺乏理论引导。其中内在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进入21世纪后,才越来越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二是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中,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基础决定,发达省份的大中城市发展较快,而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近些年才逐渐得到各方重视。 2.课程开发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对象差异性较大、学习需求多样性等特点,农村社区教育的课程内容广泛、体系复杂,涉及领域较多。这就对课程开发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的民族农村地区还无法配备专业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人员,在课程的开设上往往根据以往经验和上级的要求而定,具有自发性和随意性的特点,缺乏科学性。 (三)课程开发欠规范 一个完整而规范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过程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前期对当地课程资源、社区存在问题、居民的文化技能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发展和社会需要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课程并进行评价工作。[3]课程开发需要课程专家、社区教育管理者、教师、社区居民等各方共同参与,通过广泛、充分的交流,确定一个最佳方案。简言之,一个规范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应体现“全员参与”和“全程控制”的特点。与之相反,在民族农村地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还欠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开发过程不完整,前期缺乏对“社情”的充分调研,不了解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缺乏对开发出来课程的科学组织和综合评价;二是部分课程开发主体缺位,当前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基本上是根据上级行政的指导,由当地的教师和社区教育管理者完成,缺乏课程专家和广大居民的参与,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具有很大的被动性和随意性,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四)缺乏课程研发意识,研发缺位 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具有民族性和农村性的双重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农村文化、贫困文化和国家主流文化交汇的地域,具有复杂性。所以,在课程的开发中要善于注重统一性,把握多元性。所谓注重统一性,就是国家对农村社区教育要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要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进步,提升农民的文化和技能等综合素质,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注重多元性,是指在具体的推进社区教育过程中要体现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特点,要求课程开发者要有较高的研发意识,善于理清课程的复杂性,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但实际上,当前的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呈现趋同化倾向,缺少独特性。这有当前社会大环境的支持不够的原因——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尚缺乏社会广泛支持的土壤,也有部分管理部门认识不足的原因——他们尚未能充分认识到社区教育对农村发展和民族和谐的重要意义。 三、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策略思考 (一)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为课程开发提供基础保障 政府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尤其是在课程开发上的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保证课程开发有足够的资金和场所。在经费投入上,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4]由于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民族性、农村性、贫困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首先应在国家层面上给予要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倾斜,设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专项资金;民族地区各级政府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财政支持。此外,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领域。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积极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各级政府在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中的各种义务和责任,建立一套可操作的评价考核系统,将其纳入各级政府官员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 (二)建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保障机制,努力提高课程开发水平和质量 1.建立课程开发人员定期的专业培训机制
某种程度上说,课程开发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质量水平。因此,应创造条件,定期组织课程开发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课程开发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其课程开发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