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双基教学视阈下“四实”教学法探讨

时间:2014-05-23 15:50 点击:
[摘要]要想提高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探究课程改革的路径、提高教学技能、创新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应该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语言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又强调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实例启发、以实证强化、以实训

  [摘要]要想提高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探究课程改革的路径、提高教学技能、创新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应该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语言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又强调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实例启发、以实证强化、以实训巩固、以实效检验,适时融入提问、讨论等互动环节,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过程。通过“四实”教学,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法;双基;教学改革;语言学概论;语言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7-0054-04[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Z-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彭小琴(1974—),女,河南渑池人,博士,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与民俗研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语言学(代码为740)与文学(代码为750)是并列的一级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中国语言文学”,其实质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块。文学有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等,语言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等,这些课程构成了“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基础,是这一学科专业最基础的课程。从学科体系来看,语言类课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太理想,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成为语言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几十年来,关于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从未停止,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进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同时也给我们留下继续探索的空间。根据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培养目标,我们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探索实施了“四实”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四实”教学法能够大大提高语言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一、“语言学概论”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语言学概论”是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概念多、理论性强,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教学理念转变困难,不能与时俱进

  目前许多本科院校的教学对象被定位为应用型学生,着力培养学生应用性技能。在当前形势下,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理念必须更新,在理论上的讲授和探讨无须过多,理论以“够用、了解”即可,重点应放在“强化能力、强调运用”上,教师应当根据语言事实和材料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使学生既能从诸多语言事实中体味其中蕴含的语言学理论,又能够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指导语言实践。

  (二)教学内容繁杂抽象,难以简化整合

  “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涉及语言各个层面及相关交叉学科,每章节几乎都可单独开设课程,而将这些内容浓缩到一门课程,必然呈现教学内容量大、面广、丰富、庞杂的特点。而且课程本身理论性强,太过抽象,往往给学生以深奥、难学之印象,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距离感和畏难情绪。

  (三)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教师教学水平难以提升

  语言学概论内容覆盖面广,教师要全面熟悉语言学研究的各个层面的内容比较困难,因此授课中可能会拘泥于教材和有限的参考资料,课堂教学变成照本宣科。另外,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专业阅读欠缺,理论思考不足

  “语言学概论”课程在高年级开设,虽然这样安排是考虑到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基本功,但事实上,这个年级的学生阅读专业书籍仍相当吃力。学生在学习中注重技能训练,对理论问题和抽象概念感到陌生,甚至产生畏惧心理。除了立志考研或者准备将来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坚持学习外,大多数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的语言学习没有多大用处。

  由此可见,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重点在于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双基视阈下“四实”教学法的内容

  “语言学概论”是一门融理论性、实用性、技能性为一体的专业课。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四实”教学法,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将“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和语言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又强调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实例启发,以实证强化,以实训巩固,以实效检验,适时融入提问、讨论等互动环节,将实例激发、提示的内容层层展开,然后通过习题加以验证和巩固,从而形成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引:创设情景

  教师通过以实例作为问题的导入激活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实例的选择关系到实例导引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学中的实例应多渠道获取,要有新颖性、趣味性,并紧扣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如“语言”和“言语”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混淆的一对概念,为了在语言学中区分它们,我们可以引用名著中的语言片段加强学生的理解。

  例1:黄盖挨了打后,“卧于帐中,诸将皆来动问。盖不言语,但长吁而已”。(《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例2:周瑜酒后装醉,和“老同学”蒋干同床而睡,将近四更,有人叫醒周瑜,“周瑜梦中做忽觉之状,故问那人曰:‘床上睡着何人?’答曰:‘都督请子翼同寝,何故忘却?’瑜懊悔曰:‘吾平日未尝饮醉,昨日酒后失事,不知可曾说甚言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一颗璀璨明珠,其中不少内容,有的读者甚至能“倒背如流”。但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书中的一些情节还蕴含着现代语言学的某些重要观点。通过名著情节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言语”即“说话的动作”和“说话的结果”,也就是说的行为和结果。

  (二)实证阐释:知识讲解

  以生动、形象而富有逻辑性的语言事实和材料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实证阐释强调多讲、多问、多想。结合语言事实强力解读,对“语言学概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精确细致的讲授;强化提问,调动学生听讲学习的专注力和思考力;对事先已经准备的语言事实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参与思辨过程。

  如“语言符号的性质”一节,“任意性和强制不变性”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师在讲完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含义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可以通过多方面实例展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涉及三方面因素:语言(或方言)、语音和语义。其表现有四:

  1.相同的语言(或方言)可以用相同的语音表达不同的意义,如多义词“小姐”。

  2.相同的语言(或方言)可以用不同的语音表达相同的意义,如同义词。

  3.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可以用相同的语音表示不同的意义。如语音[ai]在英语中表示第一人称单数,在汉语中表示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hai]子”北京话是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称呼,而灵宝话则指穿在脚上的鞋子。

  4.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可以用不同的语音表达相同的意义。如,“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汉语用[shuǐ]表示,英语用[’w:t]表示;再如,“中国传统面食,用薄面皮包馅儿,通常为煮熟后带汤食用”的食物,北京称“馄饨”,成都叫“抄手”,福建称“云吞”。

  在讲授完语言符号任意性之后,教师话锋一转,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语言符号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随意改变二者之间的关系呢?”在学生讨论并发表看法的基础上,教师可讲述一个例证。

  南斯拉夫塞尔维亚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有一个长工在一个地主家干活,辛苦了一年,盼望着拿到工钱回家过年。一天,地主把长工叫到跟前,说:“你要想拿工钱,必须答对四个普通的问题。”不等长工同意,他就指着家里的猫问:‘这叫什么?”长工一看,放心了,即刻回答:“这是猫。”谁知地主却摇头说:“不对,这叫‘清洁’。”没容长工争辩,地主又指着自家的小楼问;“那是什么?”长工自信地回答:“那是楼。”不料地主又摇头说:“又错了,那叫‘崇高’。”地主又指着桶里的水和灶中的火问:“那两样东西叫什么?”长工懊丧地回答:“水和火。”果然,地主又连连摇头说:“都不对,它们叫‘善良’和‘美丽’。”长工没拿到钱,决心报复。一天晚上,他抓住地主家的猫,用火点着猫的尾巴,让它窜上了小楼,等火烧大后,才把正在酣睡的地主推醒,高声叫道:“‘清洁’带着‘美丽’蹿上了‘崇高’,快拿‘善良’把‘美丽’扑灭吧!”地主却怎么也听不懂,翻了个身又继续睡觉。结果,大火把地主家的小楼烧了个精光……

  故事讲完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得出“语言符号具有强制性的特点”的结论。当然,也可以使用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还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寻找例证。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