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学生缺少鼓励赞扬 社会支持是影响新生适应的重要因素,来自社会的心理系统支持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意识,缺失心理支持的学生较得到心理支持的学生更加容易失落和自卑[2]。 新生入校后,远离熟悉的人和事物,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高校扩招后,高校学生数量增多,在同等数目教室的前提下,学生分配到的老师名额较少,而大部分大学教师科研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学生,从而致使学生缺乏心理系统的支持。 2.3环境落差大 在报到前,对大学有单纯美好的想象,报到后,想象中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取代,时间分配不合理产生的空虚感和目标不明确等都会加剧学生对环境的抱怨,继而产生失落感,失去学习动力,缺少生活情趣,滋生消极颓废的人生观。 以某学生为例,该生在高中阶段属于典型的成绩优异、独立能力强的学生,但进入大学后,由于学校外部环境的与自己想象中不一致,认为新校区缺乏人文和艺术方面的氛围,不适合熏陶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从而产生厌学和退学的情绪。 3.适应障碍解决方法 3.1多方面密切配合,从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改变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 多方面配合:家长与老师密切的配合,大学培养方式与高中培养方式的密切联系。 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接触人,需经常与学生和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提供建议,老师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直接接触人,需引导学生在适应阶段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注重学生形象和魅力培养,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提升人际交往魅力;高中培养应放远眼光,德育与智育并重,转变单一的价值取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教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主动交往,学会表达感情,同时进行诚信认真、谦虚谨慎等道德素质教育。 3.2引导学生制定目标 引导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法,督促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给学生以方向、信心和力量,让学生看到新的希望和前途,从而由被动到主动,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 3.3改善课程设置,让学生在适应期内培养良好的习惯 高校新生刚入学后对大学充满期待,理想中的大学是可以培养兴趣爱好而并非被繁重的课业纠缠,这要求在刚入学的前三个月到一年时间内,校方制定一个合适的课程,松紧适宜,并有针对性的改变考核方式,将文娱活动计算在考核范围内,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室内,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同时促进学生快速建立人际关系网络,也有助于培养爱校荣校的思想。 3.4加强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 就业和创业作为学生毕业后的两大出路,应在入学时就被充分重视起来。每位大学生在毕业后都将走向社会,这就要求大学生具备这样的专业就业知识或创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择业能力;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说,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勇于拼搏和善于竞争。例如开设创业实践课和就业能力培养课,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相关素质,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山威.结合大一新生心理特点浅谈新生环境的适应性[J].青年文学家 [2]杨晓华.大一新生适应障碍现象分析[J].价值工程,2011,30(24) [3]朱文良.浅谈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J].学术论坛,200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