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当头棒喝”还是“糖衣炮弹”

时间:2014-04-21 17:54 点击:
【摘要】教育的过程离不开惩罚和褒奖,然而,它们都不是教育的目的,只是教育的工具和手段。教育惩罚本身应该是道德内和个性内的激励和惩戒,其形式的选择应遵从教育的发展需要,不该是简单的当头棒喝或者糖衣炮弹,应体现权威、公正、合理、适度的原则。 【

  【摘要】教育的过程离不开惩罚和褒奖,然而,它们都不是教育的目的,只是教育的工具和手段。教育惩罚本身应该是道德内和个性内的激励和惩戒,其形式的选择应遵从教育的发展需要,不该是简单的“当头棒喝”或者“糖衣炮弹”,应体现权威、公正、合理、适度的原则。

  【关键词】教育惩罚形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00-01

  自古,我国的禅宗教育思想,强调惊醒教育的作用,“当头棒喝”曾经是多少代人,代代相授的教育方式。在西方,夸美纽斯也曾就教育的惩罚做过专门的论述,他指出,“我们可以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开始,就是犯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以便他们日后不再犯过错”。杜威和马卡连柯也都曾指出,“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一、正视教育惩罚的意义

  教育作为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维持了个体直接的生命活动,也使个体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高尚。惩罚就像医生手中的手术刀,为有“病”的学生做心灵手术,纠正不良行为、品德,帮助他们完善自己。因此,适当的惩罚具有尊重人、发展健全人格、挖掘人潜能等教育意义。

  首先,从教育伦理上讲,惩罚不一定意味着不尊重,不惩罚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尊重。“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些要求中就包含这我们对这个人的尊重”[1]。在某种程度上,惩罚是一种义务,意味着对错误的纠正和对大多数正确学生的尊重。

  其次,教育惩罚是健全人格的试金石。之所以这么说,惩罚可以使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面对自己的错误,学会负责。当今的学生,普遍欠缺承担责任的意识,害怕面对现实,教育惩罚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途径。学校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生存技能,更重要的是经受生活世界种种磨练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生活,明白生活中鲜花和掌声的背后,还有痛哭和失败,在体验中成熟,获得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升华。

  二、慎用强硬教育惩罚

  1.“不打不成才”成了护身符

  或多或少的,在新闻报端,总是会听到些悲哀又无奈的故事。总有些人,秉着“师道尊严”,造出五花八门的惩罚方式,要么“触及皮肉”,惩罚=体罚;要么动用经济措施,罚款罚物;更甚“心罚”,人格侮辱,精神惩罚。结果可想而知,要么,学生积极性缺失,逐渐出现抵触情绪,或对惩罚如便饭一样,逆来顺受,或干脆暴力抵抗;要么,恐慎反应鼎盛,厌学情绪严重,心理扭曲,甚者饱受身体或精神方面的伤害。

  2.“罚”的到位才是最给力。

  教育虽是一门爱的艺术,爱和包容却不是它的全部,也离不开管束,合理的惩罚也是一种辅助的教育手段。夸美纽斯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为的要使他们不再犯。”诚然,高明的惩罚会产生好的效果,但运用不当,也会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创伤。“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富有情趣和人文关怀的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能否做到严得让人信服,宽的让人佩服,罚的让人舒服,这是教书育人的一种高超的技巧和艺术,也是一种神奇的境界”[2]。

  三、三思教育惩罚的合理形式

  教育惩罚到底该是“当头棒喝”还是“糖衣炮弹”呢,多少年来,人们激烈的讨论,却又不得不在现实中继续无所是从。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