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浅谈高校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问题

时间:2014-04-21 17:53 点击:
【摘要】高校新生入学后,长期存在适应性障碍问题,而适应障碍对大学乃至后续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分析适应性障碍产生原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适应性教育对帮助高校新生尽快适应角色尤为重要。本文着力于分析适应障碍成因并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

  【摘要】高校新生入学后,长期存在适应性障碍问题,而适应障碍对大学乃至后续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分析适应性障碍产生原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适应性教育对帮助高校新生尽快适应角色尤为重要。本文着力于分析适应障碍成因并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高校新生适应障碍适应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99-02

  适应性教育阶段指新生自入学到基本适应所处环境,个人行为基本达到学校要求的阶段,即从高中生过渡到大学生的阶段。一般需要3个月到1年,少数学生需要更长时间[1]。

  适应是环境与个人的互动关系,个体在环境中,通过不断调整自我身心状态,使身心与现实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从而达到认识环境、改善环境、发展自我的目的[2]。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是指对新生进行的适应大学环境系列教育活动的统称,他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在高校中健康成长与成才。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生活适应教育、学习适应教育、人际关系适应教育、心理适应教育和环境适应教育[3]。

  1.适应障碍的表现

  新生入学后,在一个全新的环境,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落差,加之未及时制定合理目标,人际关系网未能及时建立,致使自我评价失调,容易产生生活适应障碍、学习适应障碍、人际关系适应障碍、心理适应障碍和环境适应障碍等问题,继而出现失落感、排斥感,甚至迷茫和自卑,进而影响生活与学习,致使在塑造人格与三观构建方面出现障碍。

  2.适应障碍产生原因

  2.1缺乏独立人格的塑造和培养,自觉性差、被动性强,忽略道德、情商、责任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培养

  大部分学生由于未接受良好的人格教育,人格发展不完善,具有偏激、浮躁等性格特点。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一导致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培养不对接,高中阶段学生以考取大学为目标,家长和学校缺乏长远眼光,一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情商和德育教育,没有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缺乏责任和道德教育。同时由于兴趣爱好的单一和家长老师的宠爱,使得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待人接物偏激[2]。以我院入学的两名上海籍学生为例,学生A所在的学校重视竞赛和课外能力的培养,学生除了有学业要求外,还必须有体育或者艺术等特长方面的学习;学生B所在的学校单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要求学生在竞赛等方面有突出表现。在观察两名学生入学后的三个月的表现后发现,学生A的适应能力较强,另外中学培养起来的兴趣爱好和较强大的综合能力使得该生在进入学校后能够较快的定位自己;而学生B则缺乏应该有的自信,一味偏重自己兴趣爱好的发展,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