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继续教育学分认定转换流程 个人通过学校或教育机构在区域学分认定转换管理信息系统注册登记,建立一个个人的学习信息库。 各层次学校或培训机构在该系统个人学习信息库内上传该学生在本校的所有学习课程包括实践环节、资格证书的学习情况(包含学生所学课程说明、资源、教学方式、所属学校或培训机构),各门课程对应的学分值、修学学时、考核方式(即学分认定方法),学分认定的条件、设置或说明等等,作为学分认定和转换的重要依据。 个人可以根据学习需要登录信息系统查询学校或机构的课程及相关学分认定转换情况,选择合适的课程参加学习,通过学习和考核认定,获得相应的学分,计入个人学习信息库。 根据个人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向,可以提取个人学习信息库内的相关课程学分,在区域学分认定和转换平台进行认定,获得相应的各级各校及机构的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岗位资格证书等。 三、学分认定转换工作开展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校内各类、层次学分互认和转换最好先行得到一定的开展,校内设立学分认定管理机构和学分互认、转换信息平台,制定校内学分互认和转换规则,如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技能证书培训课程的学分转换要有详细的标准体系,这样可以为区域性学分互认和转换积累丰富的经验。 各学校或机构由于在培养目标与培养人才层次方面、培养的目的方面的不同,给学分的互认带来了难度。教学计划的层次不同,即使同一层次同一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样就造成各种教育类型之间、同一教育领域内院校之间的学分认定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要消除这一差异需要多方面的沟通和协调。 各类继续教育学分的质量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分互认和转换的难度。高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同一高校内部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课程都存在质量上的差异,学分认定转换的系数需要在协调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课程的实务测试、面试、考核等方法确定,确保转换的公平公正,防止个别教育机构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采取不顾教学质量的不良行为。 学分互认造成的学校或机构的收益平衡问题需要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学分互认可以促进教学资源共享,但学分制的实行,由于按选修课程收费,各利益相关方都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如学校的学费收入由于学分互认而减少等等。这样,利益的难以协调会给区域性资源共享和学分互认带来阻碍,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在协调多方利益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分收费办法,激发区域内学校或机构加入学分互认平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润芝,王迎,黄荣怀.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模型及其路径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6). [2]杨立峰,滕丽莎.终身教育学分认定与转换的对策研究[J].云南电大学报,2011,(1). [3]刘华,姜为.学分互认的现状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7,(2). [4]杨黎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条件下各级各类课程衔接与转换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2,(1). [5]马敬峰.论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机制的构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 [6]李联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学分互换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 【责任编辑:李养正】 |